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长三角篇|从1.7毫米到38.1米:在长三角探寻中华文明“根脉”

    与前两处遗址同属“考古中国”相关课题的,还有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的寺墩遗址。它与良渚古城遗址年龄“相仿”,是一处距今5500年至4500年的中心聚落遗址,以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

    图为寺墩遗址出土的崧泽文化遗存——一件用红、黄、黑三彩绘制的编织纹卷尾鸟形象陶壶。(南京博物院供图)

    从2019年以来,寺墩遗址考古发现了崧泽时期的墓葬区、干栏式建筑、水井等大量遗址,以及良渚时期以圆形土墩为中心,有10余处台地和双重水系环绕的聚落形态。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于成龙说,这处遗址的变迁,生动反映了太湖地区史前社会最终迈向早期国家形态的过程。

    “长江下游早期文明为中华文明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涉及水稻栽培、独木舟制作、犁耕技术、玉礼器和瓷器制作等多个方面。”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曾表示,从现有考古成果看,长江下游文明化进程奠基于约1万年前;像良渚发明的玉礼器系统,经过夏商王朝的吸收,向周围进行了又一次强力的辐射和传播。

    图为2023年11月3日拍摄的井头山遗址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黄宗治 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华社 作者:孙秀艳 责任编辑:姚卫斌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