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接轨国际最高标准 免审单结算试点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供关键制度支撑 临港将实现一线离岸贸易“秒付”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瞬息万变,一笔千万美元的大宗商品订单可能因3天的银行审核期就错失交易窗口,甚至影响企业信誉——这是过去十年中国离岸贸易企业的普遍困境。

    日前,央行宣布将在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改革综合试点。据悉,本次改革内容以“离岸专营子公司+免审单结算”为核心突破,通过优化对试点银行的离岸贸易收支偏离度考核,从而免于办理“事前”真实性审核,实现一线离岸贸易业务的全面放开,从根本上破解离岸贸易结算效率难题,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提供关键制度支撑。

    将结算周期压缩至实时

    以往,由于离岸贸易所涉货物不进出我国一线关境,银行在为企业办理离岸贸易结算前,需鉴别合同、发票、提单等凭证是否真实有效,还要判断企业在交易中是否切实实现了货权转移,这一过程往往需要2到3个工作日。

    即便是白名单企业,依然面临不同程度的审核,由此带来的跨境结算时效滞后不可避免。

    此次改革方案将扭转这一局面。据介绍,试点银行在履行“三反”义务基础上,将无需逐笔审核合同、提单等单据,直接凭试点企业收付款指令即可为其办理资金结算等业务,将原本2到3天的结算周期压缩至实时,显著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国际竞争力。这项制度创新,也标志着临港新片区在离岸贸易结算效率上,首次实现与国际最高标准的实质性接轨。

    在具体操作路径上,企业需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并注册离岸贸易专营子公司。临港新片区管委会负责认定和推荐符合资质的企业进入“白名单”,试点银行随后为这些企业开设区内机构自由贸易账户(FTE账户),专用于独立开展离岸业务结算。

    对银行而言,临港管委会通过前置的“白名单”机制对企业风险进行首轮把控,也能降低其过去承担的“无限审核责任”的操作风险和责任压力,从而有动力积极服务离岸贸易企业。

    另一方面,这种操作方式还可以依托自由贸易账户的功能特性,有效落实“一线放开、二线管住”,从而在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做好风险把控。

    “此举将离岸资金流与境内主体完全隔离,即便发生异常波动,也不会传导至国内金融体系。”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彭羽指出,在临港设置离岸专营子公司,还能有效将企业的离岸业务与境内主体资金流分离,避免混杂监管。

    进一步释放离岸贸易潜力

    本次离岸贸易金融改革试点落地临港,是国家战略与区域产业基础深度耦合的必然结果。近年来,不论是在制度创新还是产业规模上,临港在离岸贸易领域都在持续突破。

    去年4月1日,离岸贸易印花税优惠政策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开启试点。试点一年来,累计减免印花税1.82亿元,惠及企业377户,临港也借此契机新增开展离岸贸易业务企业110户,离岸贸易蓬勃发展。

    据外管局统计,2024年全年,临港新片区离岸转手买卖规模为247.8亿元,同比增长87.5%,占全市比重高达46.1%;进入2025年,增长势头依然不减,第一季度离岸转手买卖规模约为81.35亿元,同比增长56.67%。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金贸处处长殷军表示,未来,临港将加大力度持续吸引在境外拥有生产加工基地的制造业企业,依托临港离岸贸易平台和本次金融试点的制度优势,打造“全球接单、境外加工、临港结算”模式,进一步释放离岸贸易增长潜力,推动其规模实现新的跨越。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营业执照信息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021-627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