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申城大急救链:呼叫即救治 上车即入院 近三周电话呼入量15.8万次 较去年同期增5.15% 救护车出车量7.08万车次 同比增10.26%

    

    在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中,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调度指挥中心又迎来新的一天:这里的调度员交班大多在早7时至早8时,但入夏后持续高温,大家上下班时间变得“模糊”了,“会稍微多接几个电话,除了急救患者,医疗机构间转运和行动不便的市民出院回家也会在这个时间段大量拨入。”副班组长朱琳的嗓音沙哑,还不时咳嗽,但她坚持不请假,为忙碌的同事再分担些。

    据市医疗急救中心统计,近三周,全市急救系统各类业务数据出现明显增量:其中,120电话呼入量15.80万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15%;救护车出车量7.08万车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0.26%;患者疾病种类主要为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此外,自6月17日本年度首个高温天气以来,已发生中暑患者急救60余例,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这里是连接一座城市“生命线”的重镇,更是急救接力的“第一棒”。从铃声响起的一刹那,“呼叫即救治,上车即入院”的大急救链正默默筑牢上海市民的健康与生命防线。

    120接线员吃饭分三批

    “你好,120,请讲。”

    “我这边有人发烧到39度了,双手发麻没有力气,能不能派辆车?”

    在虹口区广中路的一处住宅内,家属为一名25岁的男性拨打了电话。朱琳说,近期除了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外,酒精中毒、外伤等的拨入量也明显增加。按下调度系统界面上的“离席”按钮,她的另一职责是跟踪处理中的急救任务,“在龙启路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伤员有大人有小孩,需要了解情况,判断是否再增援。”

    在指挥大厅前后侧均设置一名二线医生:从高年资急救医生中选拔、考核后担任相关工作,可通过车载5G设备实时观察救援情况。二线医生卜学圣告诉记者,以交通事故为例,抢救现场有时比较杂乱,“患者症状分类后,要判断哪些先转运;进行通气、按压等抢救时,要做好质量监督;如果年轻医生对一些症状还不熟悉,要给出指导建议。”二线医生就像“另一双眼睛”,在后方通观全局,成为突发事件的又一道保险。

    大厅内每天的工作,几乎就是面前的三面大屏、一部座机和一部对讲机。朱琳手边的笔记本上记录着许多细节,哪怕是去洗手间、中午用餐都需要精确排班,“在岗22个人,吃饭要分三批先后去,保证席位上有足够的人手”。

    今年是朱琳工作的第18年,见证了上海医疗急救网络的提质增效。她向记者展示了《上海120调度员英文口语培训》等三本“学习材料”,“偶尔会接到外籍人士打来的电话”。据悉,2024年,调度指挥中心英语受理总量52人次;今年1至6月,该数据已达47人次。而像朱琳这样自学了一些日语的调度员,在近期越来越多国际游客来沪旅游的情况下,也能解燃眉之急。

    市医疗急救中心副主任钱文雄介绍,近期面对酷暑增加的业务量,全市各急救中心纷纷调整工作节奏,“一是增加加班值班车辆,提高急救响应速度;二是增加冰袋、盐水等急救物资储备,满足高温急救需求;三是持续关注天气情况和高温预警,做好救护车的维护与检修,确保值班车辆正常运行。”

    烈日下,一辆辆救护车从急救中心驶出。急救医生张云龙与夏自永接到派单:72岁的心衰腹透患者从中山医院急诊转运至瑞金医院病房,需要派车。一路急行中,张云龙向记者解释,“虽然是转运患者,但基础病情不稳定,需要在车上做好药品、氧气、心电等准备。”任务完成后,救护车驶回急救中心途中,接线员就近再次派单,“陕西南路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请立刻前往”。

    赶到现场时,只见伤员躺在地上,口面部有出血,但意识尚清晰。急救医生小心地为其固定头颈部抬上担架、开通静脉通道补充生理盐水、捡起现场掉落的随身物品,救护车迅速将伤员送至最近的医疗机构。“她现在不能说话,还好身上携带了证件,我们请她指纹解锁手机,帮忙联系家属尽快赶来。”张云龙说。

    规培+定向充实人才梯队

    不同于张云龙这样的“老将”,夏自永算得上急救行业“新兵”。2021年,他从贵州医科大学毕业后通过校园招聘进入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同年,上海市院前急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模式开启——院前急救系统以“单位人”模式开创规培工作,这意味着,院前急救医师首次被纳入全市统一的规范化培训体系,建立起完善的院前急救医生职业发展通道,专业知识、归属感与价值感均得到大幅提升。

    “我当时就是看中规培的机会。”夏自永直言不讳,“规培对于所有医学生而言都是大势所趋,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能学到很多知识。”规培期间,夏自永在普陀区中心医院轮转,“在急诊内科,我得到了人生的第一面锦旗。”2024年1月,夏自永已经独当一面管理20余张病床,一名广泛性脑出血患者被外院CT、核磁共振“判了死刑”,但经过不断查阅文献、调整用药和精心护理,这位78岁的老人最终康复出院。

    2024年7月,夏自永成为首批规培出站的急救医生之一,进入普陀站工作。作为西区业务量前列的站点,普陀站日班平均10车,即使是夜班,也常要出八九车,如何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保证质量?“院前急救时间紧、任务急,要求医生有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判断,还要有一定体力。”夏自永说,规培期间在院内所学的知识技能派上了大用场,“急诊科病例多,让规培生变得见多识广,哪些生命体征意味着凶险?过敏性休克如何处置?脑外伤患者神志不清如何救治?尽快识别危重患者,才能让院前急救‘雪中送炭’,也能更好衔接院内后续治疗。”

    市医疗急救中心人事科科长王娟介绍,2021至2024年,市医疗急救中心累计择优选拔89名医师在本市六家医院参加规培,其中20名学成归来,充实院前急救一线。此外,市医疗急救中心还创新性开启院前急救医师本科定向免费培养,“2022年,院前急救系统委托上海健康医学院启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定向免费培养工作,旨在建立院前急救医生稳定的来源渠道,构建规范的急救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据悉,近三年已累计招生80名,其中市中心64名、各区16名,热度逐年走高。2024年,该专业作为提前批录取,因就业前景等受到不少考生、家长青睐。

    市医疗急救中心急救部部长吴德根说,第一届院前急救专业本科生明年毕业,“期待大家不忘医者初心,牢记急救使命”。

    公众要“想救敢救能救”

    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张志锋介绍,急救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方的支持和积极参与。对内,通过数字赋能、拓宽人才培养渠道,不断提升急救队伍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努力打造一支“忠于职守、竭诚为民、纪律严明、甘于奉献”的“急救铁军”;对外,则是努力实现公众“想救,敢救,能救”的急救目标。尤其是结合今年市政府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布设的实事项目,努力串起患者、AED、志愿者,将社会急救的效益最大化。近期,类似成功救治案例不断涌现。

    午间,调度指挥中心接到田林街道市民健身活动中心的呼救,“有人晕倒了!”经问询,调度组长潘蕾确认是一位60余岁的老人在打乒乓球时发病。虽然拨打电话时,对方表示患者还有呼吸和反应,但出于高度职业敏感,她果断要求现场人员取来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备用,并指导摆放患者体位、开放气道。

    果然,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停止。在接线员的调度系统界面上,弹窗信息指导现场人员心肺复苏。“将一只手的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即两乳头连线的正中间,另一只手的手掌叠放在这只手的手背上,快速且有力地按压胸部,频率至少每秒2次,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每次按压后要确保胸部完全回弹。”按照指令,电话那端传来大声且有节奏的“1234、1234”,在救护车到达前,宝贵的急救时间不能错过一分一秒。很快,AED被取来了,在潘蕾指导下,现场迅速连接AED进行心律分析,同时持续按压。终于传来好消息:患者恢复呼吸了!这时,急救车也恰好赶到。

    车上,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显示典型下壁心肌梗死特征,凭借多年临床经验,急救医生邹静怡高度怀疑其为阿—斯综合征。车辆即将到达第六人民医院时,患者再次出现室颤,早有准备的邹静怡立即为其实施电除颤,监护屏幕上杂乱的波形恢复了规律。目前,患者已康复出院。

    在上海,如今已有数以万计的公众接受急救培训并获得相应证书。五年来,市医疗急救中心累计授证培训超过1.5万余人次,组织急救科普巡讲500余场,受众人数3万余人次;2022年起,市医疗急救中心开展“城市急救响应活动计划”,让具备急救能力的公众填补救护车到达前的“空窗期”,截至去年底已招募志愿者5000余人,且在持续招募中;未来,市医疗急救中心将继续与红十字会、高等院校、交通运输等部门和单位继续合作,在轨道交通等公共场所进一步完善上海社会急救体系建设。

    近日,市医疗急救中心通信部副部长邵贇抽出时间,将急救知识带给社区、学校、楼宇的群众。“高温天,中暑、心脑血管疾病、热射病等急症进入高发期,然而真正让急救资源捉襟见肘的,是大量非紧急情况占用。如果救护车因非紧急任务空跑,真正需要救治的患者就可能面临‘无车可用’的困境。”为此,她呼吁,“希望大家合理使用急救资源,非紧急情况请勿随意拨打120,如有康复出院等需求,可拨打上海非急救转运专线962120;如有健康咨询、政策解读等需求,可拨打卫生热线12320。”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营业执照信息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021-627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