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新华时评丨中东人道危机,出路何在?

  在8月19日世界人道主义日到来之际,中东地区不断蔓延的人道主义危机让这一天显得格外沉重。

  8月8日,孩子们在加沙城以军袭击后的废墟上搬运物品。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在加沙地带,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已有6.1万余人丧生,其中超过1.8万名是儿童。医疗系统瘫痪,饥荒导致的与营养不良相关的死亡人数超过200人,人道主义危机达到“灾难性的程度”;在苏丹,持续的武装冲突导致全国约2.97万人丧生,超过1200万人流离失所,全国约三分之二人口急需援助以维系生命;在黎巴嫩,在经历以色列和真主党长达14个月的战争后,南部边境村庄背井离乡的居民中只有约15%重返家园……

  7月27日,在加沙地带北部城镇拜特拉希亚,人们领取通过边境口岸进入加沙的援助物资。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用生命的代价发出呼喊——呼喊救援的到来,呼喊人道的关怀,呼喊生命尊严的重建。解决危机,首先要正视危机的根源。中东地区当下的人道主义危机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持续的武装冲突,是人道主义危机的直接原因。炮火不仅夺去生命,更系统性地摧毁了医院、学校、水源和电力系统。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维系民众正常生活的基础设施与民生体系被彻底摧毁,发生大规模的人道灾难便成为必然。

  8月10日,民众在加沙城领取免费食物。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比炮火更令人窒息的,是蓄意的人为封锁。无论是当前加沙地带被封锁,还是苏丹部分城市被封锁,都如同一条绞索,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拧越紧,将食品、燃料、药品等必需品的供应降至生存线以下。联合国发出警告称,此类行为系统性破坏人道救助体系,违反国际人道法。

  明里暗里的政治算计,是人道主义危机难解的主要障碍。一些势力将人道主义危机作为施压工具和谈判筹码,将人道救援政治化甚至武器化,拦截、延误救援物资运送。在加沙,人道救援物资分发点成了“死亡陷阱”,竟有超过1700人在领取援助物资的过程中遇害。

  8月10日,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城西部等待领取食物。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援助资金和力量不足,令应对人道主义危机的努力举步维艰。由于美国等国家大幅削减对外援助拨款,联合国难民署和其他联合国人道主义机构正面临几十年来最严重的资金危机。以苏丹为例,尽管该国人道主义危机愈演愈烈,但联合国机构对该国的援助规模不增反减,迄今仅筹集人道救援所需资金的不足三成。

  当此之时,国际社会必须构建起协同一致的责任框架,推动冲突各方停火止战。唯有枪声沉寂,才能为救援与重建创造前提。停火必须与确保人道准入并行,这意味着建立并维护受国际监督的安全通道,保障救援人员与物资能够不受阻碍、不被胁迫地抵达每一个需要帮助的角落。

  8月2日,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城等待领取食物。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更为深远的课题,在于从“输血”走向“造血”。紧急援助只能解燃眉之急,长远的和平与稳定最终要依靠当地社会自身的重建与发展,支持战后重建、恢复经济、发展教育与医疗,才是根除人道危机滋生土壤的治本之策。

  人道主义危机在中东地区较为突出,但绝不仅限于中东地区。危机仍在蔓延,国际社会应携起手来,为饱受战乱、饥荒折磨的人们撑起一片人道主义的天空,让和平重新降临,让生命享有尊严。

  这是8月14日在加沙城的海边拍摄的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儿童。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这是8月14日在加沙城的海边拍摄的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儿童。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8月14日,萨米尔·扎库特和家人在加沙城的家中,11岁的巴勒斯坦儿童萨米尔·扎库特在以军空袭中失去了右臂和左腿,造成永久残疾。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这是8月10日在加沙城拍摄的流离失所的巴勒斯坦人居住的帐篷。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这是8月15日拍摄的加沙城上空的空投物资。新华社发(里泽克·阿卜杜勒贾瓦德摄)

  8月12日,在苏丹首都圈恩图曼市北部菲塔伊哈卜社区,孩子们在一处慈善厨房排队等着领取免费餐食。新华社发(穆罕默德·海德尔摄)

  8月12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中部,被苏丹武装部队与苏丹快速支援部队的武装冲突所损毁的牙科教学医院内部一片狼藉。新华社发(穆罕默德·海德尔摄)

  8月12日,在苏丹首都喀土穆中部,被苏丹武装部队与苏丹快速支援部队的武装冲突所损毁的牙科教学医院一片狼藉。新华社发(穆罕默德·海德尔摄)

  8月8日,在苏丹北达尔富尔州塔维拉镇,流离失所的人们排队等待打水。新华社发(世界粮食计划署供图)

  8月8日,在苏丹北达尔富尔州塔维拉镇,流离失所的妇女和孩子坐在用树枝和破布搭建的简陋帐篷下。新华社发(世界粮食计划署供图)

  8月8日,在苏丹北达尔富尔州塔维拉镇,流离失所的人们在用树枝和破布搭建的简陋帐篷下避难。新华社发(世界粮食计划署供图)

  8月14日,在黎巴嫩凯泰尔迈耶难民营,流离失所的叙利亚儿童在一处难民营玩耍。新华社发(阿里·哈希绍摄)

  8月14日,在黎巴嫩凯泰尔迈耶难民营,流离失所的叙利亚妇女在一处难民营晾衣服。新华社发(阿里·哈希绍摄)

  8月14日,在黎巴嫩凯泰尔迈耶难民营,流离失所的叙利亚儿童居住在一处难民营帐篷里。新华社发(阿里·哈希绍摄)

  8月14日,在黎巴嫩贝鲁特附近的一处巴勒斯坦难民营中,一名女孩在晾晒衣物。新华社发(比拉尔·贾维希摄)

  这是8月11日在也门亚丁郊区拍摄的在也门政府与胡塞武装冲突中被毁的建筑。新华社发(穆拉德摄)

  8月11日,在也门亚丁郊区的一个流离失所者临时安置营地,一名男孩从水箱灌装饮用水。新华社发(穆拉德摄)

  这是8月11日在也门亚丁郊区的一个流离失所者临时安置营地拍摄的儿童。新华社发(穆拉德摄)

  这是8月11日在也门亚丁郊区拍摄的一个流离失所者临时安置营地。新华社发(穆拉德摄)

  这是8月14日在叙利亚苏韦达省拍摄的持续冲突后留下的商铺废墟。新华社发(蒙塞夫·梅马里摄)

  这是8月14日在约旦安曼北部拍摄的侯赛因难民营。新华社发(穆罕默德·阿布·古什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新华网 作者:陈梦阳 责任编辑:顾铭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营业执照信息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021-627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