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融合空间的“形”功能的“神” 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举行
近日,《建立健全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提升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印发。
昨天,以“迈向形神兼备的现代化都市圈”为主题,推动长三角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研讨会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共同探索破解影响都市圈更多释放红利的制约因素,推动将长三角都市圈建设成为引领区域增长、参与全球竞合的重要空间单元。
30项具体任务举措
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同向发力,《行动方案》围绕实现“七个一”和加强组织实施等八个方面,提出30项具体任务举措。
《行动方案》提出,共建跨区域协调发展“一个群”。通过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宁杭生态经济带、杭合创新带等长三角“廊”“带”建设,依托宁合双圈、唱好杭甬“双城记”,进一步加强都市圈间合作互动,不断释放都市圈同城效应和联动效应。
《行动方案》明确,共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张网”。畅通都市圈公路网,实施“断头路”畅通工程、“瓶颈路”拓宽工程和都市圈“快联快通”工程。同时,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加快完善通达便捷的都市圈通勤体系。
《行动方案》对于跨区域产业分工协作也有要求,共铸科技产业创新协同“一条链”,尤其是通过宁淮智能制造产业园、杭州高新区(滨江)富阳特别合作区等特色合作园区,探索构建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并继续完善产业政策对接机制,共编都市圈优势产业目录和产业地图。
除此之外,共促市场环境优化提升“一站享”、共下高水平开放合作“一盘棋”、共用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一把尺”、共推民生服务便利共享“一张卡”也在《行动方案》中得以明确具体举措。
释放潜能,提升效能
从全球范围看,世界级城市群呈现明显的“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结构特征,都市圈占据“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长三角地区都市圈发展也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有机制框架,但运转效率待加强;有规划指引,但规划落地保障不充分;有规模体量,但中心城市能级要提升;有空间形态,但关键节点、重要轴带定位需明确。
“一是有规划,更好凝聚发展共识;二是有立法,更好保障统一行动;三是有机制,更好推动协同治理;四是有聚焦,更好实现重点突破。”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张忠伟总结。
长三角城市群要持续当好全国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亟需一份区域内都市圈建设的共同行动方案,进一步提升都市圈的空间组织效能,释放都市圈的结构性潜能。使空间的“形”和功能的“神”深度融合,更好支撑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