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的这些热点问题你知道吗?预防指南请收好↓
健康第一线,关注你关心的。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体重强骨健身”。骨质疏松发病率高,已经成为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那究竟什么是骨质疏松?一起来了解。
骨质疏松症直白说就是“骨头变松”了。在人体代谢过程中,每天都有一定量的骨组织被溶解吸收,又有相当数量的骨组织生成,两者的平衡维持骨的稳定。一旦骨头的生成小于其溶解吸收,骨组织就会慢慢变细、变稀甚至断裂,造成骨质疏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称:“骨质疏松从它的字面的定义上看得出来,一个是疏,疏就像朽木一样疏了;一个是松,本来是比较致密的,骨头松掉的话那么肯定它就不硬。骨质疏松症就是正常的骨头孔变大了、变松软了。”
最麻烦的是,骨量流失这个过程往往难以察觉。很多人可能只是不小心滑了一跤,甚至咳嗽一声,骨头就断了,其中,髋部也就是大腿根部的骨折尤其危险。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主任医师岳华称:“大腿骨折在高龄老年人当中最为常见,这个骨折又往往被大家称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不仅仅说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它是直接会导致老年人寿命受损,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中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达到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高达51.6%。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质疏松科主任医师洪维称:“大概在50岁以上的女性,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有骨质疏松。那么到65岁,这个比例可以超过50%,也就是说两个阿姨妈妈当中就有一个人患有骨质疏松。”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称:“一般过了50岁的女性,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有着骨密度下降、骨质疏松的表现,男性比女性再晚十岁,大概60岁左右会出现。”
体重与骨骼健康息息相关 太瘦太胖都伤骨
骨骼的健康和体重密切相关,无论体重过轻还是过重,都会对我们的骨头造成伤害,增加骨折的风险。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管理体重来强健骨骼,预防骨质疏松呢?
如果体重过轻,特别是身体质量指数也就是BMI低于18.5的时候,很可能成为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太瘦的人往往饮食摄入偏少,可能因钙、维生素D、蛋白质等缺乏或激素水平变化引发骨量减少,削弱骨强度,增加骨折风险。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质疏松科主任医师洪维称:“其实我们瘦了以后,我们的肌肉跟脂肪是减少的,骨骼代谢也会变慢。”
而当人体过度肥胖时,伴随体内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水平的增加,也会导致骨量流失,容易引发跌倒和骨折。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质疏松科主任医师洪维称:“研究显示,如果你的BMI指数超过35,你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也会提高。当你的脂肪全部长在腹部的时候,这个脂肪里面会产生很多炎症因子,这个会加速骨骼的衰老。另外,当你过于肥胖的时候,你跌倒风险会高,头重脚轻,所以这个时候也会发生骨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称:“肥胖除了对心脏、对身体各个内脏产生不良影响以外,还对骨骼本身也是不利的。体重重了以后,对关节的负担就重,退变性骨关节病这个发病率非常高。”
专家建议,要定期关注自己的体重、体脂率和肌肉量。既不能太瘦,也不能太胖,保持好身材,强健骨骼关键在于“匀称”和“长肌肉”,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均衡饮食和科学运动。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称:“骨头的锻炼往往就靠刺激它,要参加一些体育活动,走路当然也是体育活动之一。”
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质疏松和骨病专科主任医师岳华称:“需要一定的蛋白质,需要一定的氨基酸,当然均衡饮食最重要。”
警惕!这些生活习惯正在“偷走”年轻人的骨量
专家提醒,骨质疏松这个“静悄悄的流行病”正在盯上年轻人!那么,有哪些生活方式正在损害骨骼健康?一起来关注。
专家表示,近年来,骨质疏松出现年轻化的趋势,和部分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有关。比如,一些年轻女性为了防晒,出门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几乎不见阳光。长期过度防晒会导致维生素D严重缺乏,让骨头变软、变脆。还有的人习惯喝咖啡、饮酒等,都会影响骨骼的健康。
面对骨质疏松,最大的误区就是觉得“没得治”“人老了都会这样”。但专家强调,骨质疏松可防可治,已经下降的骨密度通过规范治疗是可以逆转提升的。如果出现身高变矮、驼背、无缘无故的腰背痛、晚上容易小腿抽筋,需要警惕是否患上骨质疏松。
预防骨质疏松,专家建议以下四点:一是“会晒太阳”,每天避开强光晒15—30分钟;二是“均衡营养”,保证牛奶、豆制品等含钙食物的摄入;三是“负重运动”,比如快走、举举小哑铃,给骨骼一点压力;四是“规避坏习惯”,戒烟限酒,少喝碳酸饮料和过量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