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结缘7年 顶科与临港同频共振 临港的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让更多海内外青年科学家愿意扎根这片热土

    

    昨天在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智能科学大会分论坛上,来自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王正元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台下不仅有数十位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国际顶级奖项得主,更有全球智能科学领域的杰出专家学者。

    这是王正元在顶科论坛上的“首秀”,也是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首次受邀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顶科论坛是非常高层级的平台,能在这个舞台上与国际学术大咖交流,并向全球展现中国新材料领域的尖端探索,我感到非常激动和荣幸。事实上,新材料研究院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我们也希望借助顶科这个平台,吸引更多国际顶尖科学人才加入。”王正元说。

    从顶科社区的实验室走向顶科论坛的聚光灯下,这名青年科学家的进阶之路,正是临港新片区与顶科论坛结缘7年以来,科学力量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辐射带动效应日益显著的生动缩影。

    科学浓度持续攀升

    2021年,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在临港新片区挂牌设立,并将总部落户于“103国际创新协同区”。走进新材料研究院的技术研发大楼,其造型如数学中的“无穷”符号,象征着科研探索永无止境。

    如今,新材料研究院已汇聚250名高层次科研人员,其中71%以上拥有博士学位,他们正聚焦医用高分子材料、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在有着“顶尖科学家社区”之称的103国际创新协同区,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越来越多。背后的动力之源,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顶尖科学家论坛的辐射带动与溢出效应。

    七年前,顶科论坛在上海创设。每年金秋,世界顶尖科学家们齐聚滴水湖畔,展开最强大脑碰撞。为了让“更多聪明的大脑”留在临港深耕,让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成果赋能临港的高新产业发展,临港在103板块为科学家们量身打造了科创总部湾、顶尖科学家社区、科技创新城等三个功能片区,为科研人员提供工作与生活一站式便捷环境。

    历经几年建设,这片顶科社区如今已集聚了创新药研发、脑机接口中试平台、中石油(上海)新材料研究院等基础科学与应用研究领域的高能级科研机构。在滴水湖畔科创总部湾,除了中铁建临港大厦、江波龙电子上海总部、概伦电子总部研发中心外,今年还迎来20余家企业总部入驻。从顶科论坛会场延伸而来的“科学共同体”理念,正在临港从蓝图变成现实。

    跨界融合实现生态共赢

    如果说顶科论坛是让世界看到上海的窗口,是助推临港构建产学研融合生态的“催化剂”,那临港近年来培育壮大的产业生态与创新生态,则是让更多海内外青年科学家愿意扎根这片热土并持续创造突破前沿科技的核心竞争力。

    与新材料研究院一河之隔,临港实验室正在加紧建设,虽然目前尚未开展实质性合作,但新材料研究院已在期待未来能与之“隔河牵手”,在生命科学新材料方面开展紧密的产学研合作,这将为医用高分子材料、生物基材料等研发打开全新的想象空间。

    江波龙2020年落户临港,短短几年便发展为临港集成电路领域的链主企业之一。今年,江波龙在103板块建设的上海总部正式投用,作为一座芯片研发工程师园区,这儿为企业聚焦存储芯片设计、车规级和企业级高端存储产品研发提供更高能级的载体。

    在江波龙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高喜春看来,科创总部湾聚集了各类集成电路头部企业,已形成“芯片设计—制造—封装”的全链条生态。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可以就近找到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客户,极大降低研发协作和供应链成本,实现从创新、研发到落地的高效协同。

    去年,临港规上产值达到4230亿元,占上海全市十分之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产业同比增长超60%;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达37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596家。

    据介绍,临港还在持续布局智能硬件、未来能源、航空航天等产业方向,积极打造高能级科研机构生态社区,从而吸引顶尖科学家的优质项目在临港落地,不断提升面向未来的创新能力。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责任编辑:顾铭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营业执照信息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021-627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