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图片新闻

一线调研 | 一根纱线“织出”17亿元海外市场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制造业数智化转型。把先进科技“织”进一根丝、一块布,会给传统的纺织产业带来多少种可能?来看总台记者在纺织大省山东的调研。

  当记者来到山东滨州时,这家经营了21年的纺织企业刚刚和非洲客户敲定了货值1.3亿元的蜡布出口生意。企业负责人孙彩虹告诉记者,自从2008年进入尼日利亚市场后,他们凭借图案和色彩的差异化逐步占领了当地的高端蜡布市场,目前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70%以上。蜡布是通过蜡染工艺织成的布,在企业的印染车间,这些看起来色彩绚丽的蜡布,“黑科技”全在蜡布表面呈现的“蜡纹”上。

  然而,刚刚进入非洲市场时,企业却因为工艺大众化,又对非洲当地文化了解不多,而遭遇了“水土不服”。

  愉悦家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非洲消费者认为蜡纹自然度不够,他们希望能做出这种更自然的、更能代表非洲自然人文风格蜡纹。

  愉悦家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玉平:所以,我们就毫不犹豫地把那15个柜、货值1800多万元产品召回,召回以后就按废品处理了。但是我们这个做法很值得的,无论是最终的消费者还是我们的经销商,看到我们有这么大的决心去抓质量。

  不仅如此,为了打开非洲市场,企业投资了5000万元改进蜡染技术。陈志介绍,为了在上亿种可能性里面找到最好的配方,技术人员每天三班倒不断地做试验,最终从海量的实验和数据里面慢慢地摸索出了最受非洲客人喜欢的蜡纹配方。

  此后几年,企业又陆续攻关了蜡布手感发硬、容易褪色等技术难题。如今所生产的蜡布已经覆盖23个非洲国家,仅是蜡布这一类产品每年就卖出17亿元。

  一片再生布开辟绿色出口新路

  依靠不断攻关新技术,一块蜡布就打开了17亿元的非洲市场。不仅如此,一块废弃的旧布料经过新工艺妙手回春后。还变废为宝打开了欧洲市场。这又是怎么做到的?继续来看调研。

  这个长1.2米、宽1.1米的大型物流托盘看起来与普通托盘似乎没什么两样,但让人想不到的是,它的原材料却是废弃布料。托盘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托盘是利用废旧纺织品的边角废料与热塑性的颗粒通过熔融高压制作而成,经国家权威机构检测后环保完全达标,目前主要用于物流仓储领域。

  因为销量逐年递增,企业正计划新增一条生产线。在循环经济车间记者看到,收集来的废旧纺织品经过加工提取出纤维,再按照不同技术路径回收利用,让废旧纺织品重新焕发了新生。据技术人员介绍,符合纺织工艺条件的纺织品经过清洗消毒做成可纺的再生面料,不符合纺织工艺条件的纺织品就做模压成托盘,以及物流周边的产品。

  记者了解到,把废旧纺织品重新利用,不仅能够降本增效,企业还有着更长远的考虑。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每消化1吨的废旧纺织品可节约0.5吨的标准煤、1.6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现在这个控制排放是全球的大趋势,产品当中加入这些废旧纺织品,在追踪公司碳足迹排放时,产品的出口会有一定的优势。

  除了托盘,眼前这些宠物用品、户外装备、家居装饰,都是用回收来的废旧纺织品重新加工制作而成。

  车载包之所以在欧洲市场销售火爆,正是因为相较于常规面料,循环面料每米二氧化碳排放量足足降低了50%。如今,为了研发更多废旧纺织品回收利用的新技术,企业与国内高校共建绿色纺织联合实验室,每年拿出700万元作为研发资金,不断推出新的再生产品。

  一根纱线织出万紫千红新可能

  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全面转型,让传统纺织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随着AI、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运用,这里的纺织企业还做到了让一根纱线“万米不重色”。

  与普通的彩色布料不同,眼前这些布料的色彩并不是通过后期上色染上去的,而是用彩色纱线编织而成。它的背后则是在国际纺织行业独创的新技术——智能数字化彩色纺纱技术。它通过对纱线的密度、色纤维混纺比等关键数据的智能化调控,能够使一根纱线在色彩、结构和形态上出现丰富多彩的变化。

  然而,企业在最初研发这项技术时,生产出来的颜色忽深忽浅,过渡不自然。研发团队输入数以百万计的数据进行试验,最终达到了理想效果。目前,通过这项技术生产的产品已出口到了欧洲、非洲、北美等地。技术人员表示:“染色需要用水,我们仅用了10%或20%的色纤维夹着一根白纤维,就纺出想要的任意色彩,而传统的是经过全幅染色和整根纱线进行染色才能达到我们那种花型的效果,所以节约用水能达到67%。”

  新工艺的背后是中国家纺行业首个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平台的支撑,它将传统图案设计从手工创意转化为智能高效、可控可追溯的数字化流程。平台上线不到一年就生成原创设计图案近10万张。

  就在最近,企业联合高校技术团队经过多年研发的国家产业创新项目“大直径人造血管”取得突破,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价格比进口“人造血管”降低一半以上。

  如今在山东,像这样完成数智化改造的纺织企业已经超过90%,形成4个国家级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园区、30多个国家级产业集群。一根纱线在这里“织出”了越来越多的可能。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央视网 作者: 责任编辑:姚卫斌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营业执照信息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021-6271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