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气中获取饮用水?上海交大硬核技术助力应对全球水资源困境
上海热线讯:11月27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未来花园”实景生态空间内,一套集三大核心技术路径的全域空气取水系统正式亮相。这一全球全域空气取水解决方案由上海交大能源-水-空气创新研究团队(ITEWA)牵头研发,并依托团队成果孵化出硬核科技企业——爱摩威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从实验室成果到市场化应用的跨越。

当天召开的“空气制水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发布会”上,团队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了该套系统的运作原理。据介绍,空气取水技术的核心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手段捕捉空气中的水蒸气并将其转化为液态水,再经净化处理后成为饮用水。上海交大团队攻克冷凝技术、吸附技术以及热泵耦合吸附吸收技术三大领域难题,解决了全球多种极端环境下的取水问题。以冷凝技术为例,双方研发设备在上海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每消耗1度电即可产出3-3.8升饮用水,折算每升水的能耗成本仅0.13-0.16元,大幅低于瓶装水成本。
爱摩威尔科技将这三大技术路径进行场景化落地。在高温高湿地区,冷凝技术支持日常饮水需求,推出家用“云泽”智慧水吧、户外“云涧”直饮水站和大型“云澜”制水平台等产品,满足家庭、社区、工业园区等多场景需求。在干旱低湿地区,吸附技术通过高性能吸附材料解决“靠天吃水”的难题,例如在新疆或中东沙漠环境下,“云泓”设备日均产水量可达50升,填补了干旱地区的饮水空白。此外,热泵耦合吸附吸收技术正瞄准极端环境场景研发“云湖”设备,目标是在撒哈拉沙漠或青藏高原等区域实现稳定取水,为沙漠油田、边防哨所等提供生命保障用水。
2023年“全球能源奖”得主、上海交大王如竹教授介绍:“从空气中获取饮用水,是人类应对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终极梦想之一。我们的研究既要能发表在顶级学术期刊上,更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科研需要顶天立地。”爱摩威尔的成立正是为了打通“科研-孵化-产业化”的链路,形成从“书架”到“货架”的创新闭环。
空气取水技术还展现出广泛的全球价值。据预测,2030年全球空气取水市场规模将达53.7亿美元,但当前技术路线单一、应用场景受限等问题突出。上海交大和爱摩威尔的“全路径-全场景”解决方案,不仅为全球20多亿人面临的缺水困境提供了中国方案,更有望催生“大气取水”基础设施产业,开启千亿级市场。
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上海交大ITEWA团队将持续攻关基础技术,与企业共同推动空气取水设备覆盖更多缺水地区。正如王如竹教授所说:“只要有空气的地方,就有安全饮水。”这一愿景正在从实验室迈向全球普惠的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