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周一:在互联网上尤其如此。
梁永安:是的,传统的劝诫带有一种责任,而网络上的评价往往不用承担任何责任。
反而是被评价的人太当真,期待大家真实的关切,有时候会受不了,甚至引发灾难性后果。这种后果,评价者依然没有半点责任。两者有很大的不对称性。
解放周一: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学话题。对高中生来说,是不是难了些?
梁永安:我一直觉得,语文的作文题,需要和平时的语文教育相关联。
高中生的写作培养,一是语文性,比如段落组词;一是人文性,丰富心灵、情怀。而这道作文题更像一个社会话题,甚至是新闻评论。学生对社会的理解没那么深,如此有强烈社会性的题目,我个人感觉并不适合高中生来写。即使他们写了,也写不真切,较难谈到本质,多半还是会用“套路”来应对。
解放周一:可能大家看国外的高考作文题,比如法国的:“评述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文字”“人们是否可以不受磨难而满足欲望”等,觉得比较有内涵。
梁永安:我看到美国小学生的作业,就是讨论伊拉克战争,法国也类似。但他们并不是真的指望小学生能理解战争,而是借此培养思维能力。
欧美文化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喜欢培育人的表达能力,提倡有个性的观点。在西方国家,如果你从小不会表达,没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容易成为一个“看不见的隐形人”。这可能是来自古希腊传统中培养公民的教育理念。
我们有我们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有很多传统文学、诗歌、散文等等,可以从这些资源里,选取适合的题目,把学生在语文性和人文性上多年的积累通过作文题释放出来。
我们考研出题也是,文学专业的考研题目,尽量让学生把中外文学史里学到的东西释放出来,不太可能考社会学话题。
现在高考的作文题天马行空,不容易猜到这点很好,但我觉得,与初高中语文教育的内在脉络还是有些疏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