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 延安路建无轨电车线路   去年一线楼面价涨8成   最冷天蔬菜批发价跌量减   沪昨日气温创35年来最低   “水管”昨成最热词   周三将告别冰点并迎来雨水   大悦城七楼外墙突发火灾   沪位列全国最拥堵城市第8   抗寒防冻必备攻略   沪将继续执行住房限购政策   地铁开启防冻“加强版”   申城遭遇罕见寒潮   沪市民境外游人均支出1.5万   沪多地气温破冰点   雾霾高发铁棍山药沪上受捧   
【浏览字号:
上海高考作文的那些“题外之音”
http://news.online.sh.cn 2016-06-13 08:39 [来源]:解放日报

 

  评价他人,也是自己进行价值观的表达

  解放周一:您对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有何评价?

  章友德(上海政法大学社会学教授):每一位命题者都想表现出自己的水平。可以说,高考的作文题,也体现了命题者对社会发展的认知水平。

  比如有的省份作文题考“虚拟与现实”,这是当下风投关注的热点,人类未来的生活和生产可能因为虚拟现实而改变,后工业社会可能已经悄然来临。

  上海的作文题也有这种认知倾向。当下社会,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社会是开放的,流动的,多元的,与乡土社会的同质性不一样了。由于人与人生活的差异,人们特别有种冲动,想参与、观察他人不同的生活。

  评价他人的过程,同时也是模仿的过程,自己进行价值观表达的过程,这个现象是多元价值观在公共领域的不断交互。

  解放周一:您认为这适合作为高考题吗?

  章友德:什么样的考题,反映了出题人心目中想要把学生往哪个方向引导。近几年,全国各地的命题者,似乎都不约而同引导学生去关注正在剧烈变化的现实生活。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这是100多年前提出的教育思想,提倡我们把学校和社会连在一起。学校课堂不仅仅是教授知识。教师讲课本,那是19世纪的教育理念。当代的教育,是要拓展视野,关注社会的变迁。

  解放周一:但是很难完全做到。

  章友德:做不到,所以心向往之。

  我感觉,作文命题者的理念,不是语文知识的再现,而是测试中学语文教育能否在现有基础上提升和超越,学生需要有课堂之外的视野和人文关怀。

  命题者希望学生能通过语文学习去感受生活,这是一种为了更好生活的教育理念。

  解放周一:一场考试中的一个科目里的一道题,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集体关注?

  章友德:首先是激发了大家对高考的集体回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作文题吐槽,其实吐槽的是自己曾经经历过的那个高考。

  现在互联网上的网友,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大多经历过高考。其中还可以分成两拨人,一拨是通过高考过上了理想生活,一拨是高考没能改变命运,他们的吐槽又是不一样的。

  高考是什么?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件人生大事,是实现人生理想的中转站。所以它本身就不限于教育范围,它更是“人生的成年礼”。

  一场高考,包含着家人的期待,自己的期待,若干年的奋斗,最终表现在此一举。因而通过互联网,无数经历过高考的不同代际的人,都会围绕高考这个话题,借机自我抒发。

  而高考的其他科目和题目都不足以构成公共话题,只有作文,分值大、门槛低,谁都能说上几句,最终成为谈论高考的工具。

  解放周一:尤其在网络时代,这种全民共议一个话题的现象被放大了。

  章友德:没有互联网,很多事物都是单向的。现在有了互动,你的吐糟引发我的吐糟,你的感慨引发我人生更大的感慨。高考又是大部分网民经历过的全民事件,在互联网时代特别适合共同吐槽。

  大家借着作文来抒发对教育的见解,对当下社会的理解,对自己青春岁月的怀念,总之就是借作文题来说自己想说的话。

  解放周一:那么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演变,您觉得有规律可循吗?

  章友德:我还记得1982年我的高考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文题带有时代的特征,过去作文题更多的是道德期待和价值倡导。而今天的作文题更多讲的是选择——面对多元的社会,我们如何去选择。

  解放周一:社会发展正处在文化和价值观的迷茫阶段,选择题似乎更难写?

  章友德:是的,作文不再是过去那种有标准答案和方向的题目。

  今天的社会,价值多元,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也越来越多,这本身就是文明的进步。每个人不是以自己的标准评判他人的生活,不是以我的兴趣作为所有人的兴趣。尊重差异,包容不同,是这个时代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

  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让个人的主体性凸显。那么在一个可选择的时代,我们更要学会选择;在迷茫的时代,更要有自己的价值追求。

  ◇链接◇

  国外高考作文题,你会写吗

  英国

  英国高中课程考试(简称A-LEVEL),是英国学生的大学入学考试课程,几乎所有英语授课的大学都以A-Level课程证书作为招收新生的入学标准。

  题目举例:哲学只是提问而并不回答,为什么学习它?

  点评:由于A-Level属于单科考试,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67门课中选出3至4门课程,有选择性地学习。对于即将完成基础教育,进入大学的文科类学生而言,第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学习它的意义”。

  题目举例:“人是否拥有独立于法律之外的基本的道德权利,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些权利?”

  点评:这是英国剑桥法学考试题目,一般由短文、阅读理解和问答题组成。给出一组法律条文,然后就具体的事件进行法律分析。

  想要进牛津、剑桥这样的世界一流名校深造的考生,除了必须在统考科A-Level的四项考试中取得至少三科A、一科B的成绩,还要再接受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考验。与全国统考不同,英国大学的自主招生考题,更多的是设置一个更高的标准,测试学生未来的潜力、情商,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

  如题所示,剑桥法学考试已默认,一位并没有任何法学基础的学生,都应该能清晰论述出“如何界定基本的道德权利”这样的问题。这自然比考生在A-Level里写的论述文要难得多。

  法国

  法国高中毕业会考(LeBaccalauréat,简称BAC),由拿破仑一世在1808年3月17日颁布法令而创立。考生主要是已完成高中学业的高中生。

  题目举例:卢梭说:“我们对同类的感情,更多产生于他们的不幸而不是他们的欢乐。为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的基础是利益,因共处逆境团结在一起的基础是感情。”试分析卢梭论《人类的幸福、不幸和社交性》一文的哲学含义。(2009年科技类)

  点评:其实,对于从小就开始“背哲学”的法国学生而言,题目并不算难,中学教授哲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架构文章的逻辑性,学会比较、解释与批判,而不只是背一段哲学家的名言,让哲学家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理解与表达。

  美国

  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cholasticAssessment Test,简称SAT),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美国学生从9年级(相当于中国初三)就可以参加SAT考试了,考试次数完全不受限制。

  题目举例:“我们大家都以为出名带来幸福,似乎这是人们最向往的东西,我们相信不管以什么方法出名都是一种自我证明。但是,那些出了名的人士常常抱怨名气是一种可怕的负担。把出名当作成就,注定要付出浪费时间和精力的代价。”(克拉考夫斯基)是出名的人幸福还是不太出名的人更幸福?

  点评:这类作文题目设置的意图,与价值观的“对错”并无关系,只是希望通过一场讨论,让每一位学生将自己的愿望、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此证明自己是一个具有思想能力的受教育者。

  题目举例:“如果我们不满意环境,就设法改变它,但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改变很少发生,这就是说,我们不必为改善身边的环境焦虑,而是应该考虑改变自我,使之更适合环境。”改变自己的态度比改变环境更有利吗?(2007年1月)

  点评:SAT作文也被称为“批判性写作”,其目的是分析、评价、说明和说服。有意思的是,作文在评判过程中并不会考虑观点本身的正误,而只是考查其论证能力。也就是说,只要考生能做到自圆其说即可。

  作为所有科目统考的内容,题目本身提供的大多都是关于社会和人生的现实问题,考察的是考生如何运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个社会对接受高等教育人群提出的要求。

  日本

  日本的国立大学和部分私立大学在每年1月都有一些全国统一考试,主要是基础学科。之后2月和3月各个大学再进行第二次专门考试,学生可以根据统考的成绩参加所要报考大学的第二次考试。由于全国统考并没有作文一项,各学校针对不同学科进行了复杂的细分。

  题目举例:关于一国文化,要给对那国毫无了解的人说明的时候,如何让对方能够充分明白你在说什么?同时不花点儿心思对方就不能明白的困难点在何处?举例说明。(2012年文科三类)

  点评:这是东京大学本科的入学考试的题目。东京大学单文科一项考试就分为三类:侧重文学和历史的一类,侧重商业的二类和综合三类。在“文化软实力”已进入全球较量的今天,题目从年轻人熟悉的角度入手,从个体面对不同文化的接触上升到国际间文化融合的高度。在整场考试中,这样的论题要在150分钟内完成两篇,是不小的挑战。(综合自网络)

上一页 1 ... 4 5 6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 分享到:

  • 上海热线微信公众号

  • 上海热线易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选稿]:刘靖
爆料电话:52122211  给热线提意见
复制地址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输入框中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隐私条款 | 广告服务 | 频道合作 | 站点地图 |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4]0028-028号 营业执照信息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上海青年公益门户网站 放心搜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