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写作能力压在语文上很不正常
解放周一:您有高考命题和阅卷的经验,同时又对国外的情况有所了解。鲍鹏山教授曾发表演讲认为,比起法国,中国语文教育过于“低幼化”。您怎么看?
张度(化名,某大学历史系教授):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其实是他们哲学科目的题。在法国,哲学是必修课,高中会考必须考,而哲学科目充满思辨色彩,会出这样的题并不奇怪。
法国哲学考试前,会指定8本哲学书,题目范围在这8本书里,比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学生必须熟读这8本原著。文学考试也是如此,给出几本小说,考试范围就在这几本小说里。
但这个范围很大,材料浩如烟海。最后的考题都是论述,没有选择题,你不可能采取题海战术,除了认真读原著,没有其他路可走。
总之,他们注重考的是灵活的思维能力。
解放周一:是否思辨类的作文题更好呢?
张度:我觉得问题不在于语文。而在于我们的教育体系里,除了语文,其他学科都不写作文。
比如说历史学科,一些大学本科生,文本的阐释能力、表达能力很差。他们拿到史料,无法自己提炼出一个问题,无法从不同维度阐释。这是因为我们对中学教育的定位偏低,中学里只侧重掌握基础知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阅读能力,在其他科目那里几乎不培养。
语文可以不出思辨类的题目,文学继续保持抒情的一面,但政治题和历史题不妨像法国那么出。我们政治和历史的高考本来就有论述题,只是不够长,分为几道,还不如取消小题目,就论述一道大题目来得更好。
别把对表达和写作能力的考察光压在语文上,这是不正常的。
解放周一:许多人以为,逻辑能力应由理科来培养。
张度:文科不强化这种能力,是我们认识的误区。
处理多种材料,面对复杂的世界和人性,怎样从中整理出问题、线索,理解进而思辨,这更应该是文科培养的。
现在的中学教育,学生从来没有系统读过一本完整的原著,即使是高中,都没要求学生去读一本原著。上海学生PISA考试全世界第一,但很少有人注意到,“长文本阅读”这一项,我们得分很低,这已经暴露出我们的缺陷。
解放周一:即使是思维能力的考试,国人也有能力研究出套路,并且找到小窍门去应对。
张度:套路不可怕,有考试就有套路。只要在套路中,学会分析问题,提高思维能力,那也没什么不好。
法国出思想家不是偶然,与他们从小注重思辨和逻辑能力大有关系。法国人的文本阐释能力很强,常常能微言大义。
而现在,我们一直提倡创新。创新型人才怎么来?想象力和思辨力就更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