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难招募熟手不断流失
养老护理员队伍青黄不接,成为沪上养老机构的普遍问题。
闵行区浦江镇一户村民的大平房里,层层隔断围出一个15平方米的空间。廖怀秀一家就“蜗居”在这里。这是她勉强能负担得起房租的地方。
廖怀秀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月收入在3300元左右,水电煤加房租每月1000元,伙食费1000元,再加上给父母、公婆,以及上大学的女儿的生活费1000元。“如果没有意外,刚好够用。”这份收支相抵的工作,对她的同道们难言吸引力。
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护理员工作环境差、工作时间长、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低,再加上还常受老人、家属的指责,要想招聘到年纪轻、文化层次相对高的护工几乎不可能。廖怀秀说,这几年自己眼睁睁地看着周围熟识的小姐妹走了一批又一批。“在上海立足不下去了,与其忍辱负重,不如回家种地。”
一面是新手难招募,一面是熟手不断流失,养老护理员队伍的青黄不接,成为沪上养老机构面临的普遍问题。
养老护理人员的薪资待遇、队伍建设一直是个难以破解的“局”。2015年末,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435.95万人,预测2020年本市户籍老年人口将达540万。与之相对应的养老护理队伍却存在着人员数量不足、从业人员缺口较大,队伍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以陈娟英敬老院为例,现有的64名护理员中,平均年龄49岁,其中50岁以上的占总人数的45%,40岁及以下的仅占总人数的9%。其中95%来自外省市,90%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如果这种现状得不到尽快改善,再过几年就会出现‘小老太护理老老太’的局面。后继无人,还有谁能来照顾这些老人?”养老机构也努力过,院领导曾想到通过提高老人入住费用,以改善员工待遇,但是这条路并不畅通。
入住老人的床位费(管理费)自1999年以来一直保持在500元,从没调整过,护理费也整体偏低。”她告诉记者,目前,敬老院入住老人的护理费最低为1300元,最高为3100元,平均护理费用仅每月2485元。
此前,陈娟英敬老院采取的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收费方式,对于住院时间长的老人,按照当年的物价采取“缓慢递增”的收费方式。然而,随着老人年龄增长,护理难度也逐年加大,“老办法”只会让养老机构不堪重负。冯雷蓉老人进院时只有72岁,生活完全能自理,护理费每月300元。现已90多岁高龄的他,已完全丧失自理能力,经几番调价,他目前的护理费仍只有每月1300元,享受的却是专护照料。
曹慧敏告诉记者,类似冯老伯这样月护理费仅1300元的,敬老院里还有12人,而这样的结算方式同样存在于其他公办性质的养老机构中。由于考虑到居民收入、政府资金投入、入住老人接受程度等多方面因素,政府对于公办养老机构的调价管控,显得更为谨慎。
那么,用人单位为员工投入的成本又怎样呢?曹慧敏坦言,敬老院每年用于护理人员的成本在6.4万元左右,成本投入并不低,只是近一半投入都用于职工社保费用的缴纳,最终实际能进护理员口袋的收入每年只有3.4万元。“养老机构毕竟不比学校、医院职工收入来得高,本就是低收入群体,且面临着较大的人员缺口。我们盼望政府能在缴纳职工社保费率方面对自收自支性质的养老机构做出适当的政策倾斜,让我们机构的负担轻一点,也让护理员的口袋‘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