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中重生:蕃瓜弄的前世今生
如今的上海火车站区域,车水马龙人流不息。初来乍到的人们可能不会注意,在高层楼宇、霓虹闪烁的商场和川流不息的高架路桥之间,隐藏着一片红顶白墙的居民区。这处不起眼的老式小区有一个老上海人都知道的名字——蕃瓜弄。
芦苇荡里诞生
蕃瓜弄地块原是明代中叶吴淞江淤塞而成的低洼地带,当时这里是一片芦苇荡。清代中叶,始有江淮及黄泛区灾民来垦荒定居,渐形成梅园头地片,明清时期,闸北地境是嘉定、太仓、宝山诸县与上海县之间陆路联系的要冲。
正当闸北发展的关键之时,上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军两次进攻上海,闸北首当其冲。1937年“八一三”事变,这里被日军飞机炸成一片废墟,遍地弹坑,再无往日盛景。弹坑积水后形成水塘,杂草丛生,荒无人烟。闸北的战争废墟、坟场空地多,而这片区域又靠近火车站和苏州河,干活的机会相应多一些,因此两三年内这里的棚户激增。
至1949年,在这块面积不到100亩的土地上,共搭建各类棚屋近4000间,居民人数激增到1.6万余人,成为上海人口密度最大的棚户区。
居民在空地上种植蕃瓜(南瓜)为食。传说当时产一特大蕃瓜,茎蔓卷曲似龙须,果面瘤状像龙眼,人称蕃瓜龙,因视其为吉祥物,遂以其谐音,将这片地区改称“蕃瓜弄”,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