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上海市教委公布了《关于加强2016学年严禁将各类竞赛获奖证书作为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录取依据有关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严禁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将学生奥数成绩、英语星级考等各类竞赛获奖证书、各类等级考试证书作为招生录取的依据。
“禁赛令”出台,没有了应试教育的窠臼,名校在招生录取时不看各种特制的学生个人简历及各类获奖证书,那又会看啥呢?连日来记者采访发现,各校纷纷使出“硬招”,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拓展活动上摒弃传统的应试观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首要选项。
课程学科跨界成趋势
在卢湾初级中学预备年级的一节名为《培尔金特遇上笛卡尔》的音乐课上,音乐老师杨海蓉选取了挪威作曲家《培尔金特组曲》中的两段旋律,请学生们赏析;数学老师鲁波乐则引导学生在坐标轴上,根据每个音的时值和音高找到坐标,将耳边的旋律变成直观的图像。“这条线各个点分布密集,节奏很明快。”“这段旋律很平缓,但也有点伤感。”在两位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的感受渐渐丰富起来。
这是记者在全国中小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研讨“突破边界”黄浦现场会上看到的场景。卢湾中学就建立了“无边界思维坊”,集聚了各学科骨干教师,以“学科串门”“变通教材”“知识融通”为目的,开展头脑风暴,研究不同学科“跨界合作”的可能性,开出系列拓展课,引导学生打破学科疆界。“我们要找到沉睡在课堂里的问题,唤醒学生的潜能。”校长何莉说。
黄浦区教育学院院长奚晓晶介绍,黄浦区已启动市级课题“课程图谱建设”研究,使拓展型课程和探究性课程成为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延伸,丰富学生的学习时空。例如,尚文中学的场馆学习课程出版了15本校本教材,学校依托上海200多个场馆资源,保障学生每年可以走进10个场馆,运用项目学习方式,一张学习单便带领学生走上自主探索之旅;在大同中学,定格动画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从脚本创作、道具制作、场景拍摄、动画剪辑、配乐制作,创意、整合的任务全部由学生完成。
对于这一“突破边界”的尝试,上海市教育科学院专家杨四耕说,老师和家长都应该思考,教育究竟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让孩子拥有驾驭世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