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统一采购
保质保量还要保价
硬件上去了,菜价会不会水涨船高?这是不少市民的担忧。但记者采访发现,2.0版的小菜场利用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通过摊位自营、连锁经营、基地直采、集中配送等供应链管理方式,更能做到价格可控、质量可控和供应保障。
“今年春节前,上海遭遇异常低温,蔬菜价格大涨,但上蔬永辉的菜价只有微调。”上蔬永辉负责人纪昌盛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当时,普通菜场的价格上涨了50%到60%,一般超市涨了30%,但我们的平均涨幅只有8%。为什么?因为我们50%的蔬菜来自自建基地,50%从母公司江桥批发市场采购,不但有统一采购的优势,还有仓储中心,可以及时调配补货,起到调节价格的杠杆作用。”
而在美天华山菜市场里,所有的蔬菜都来自“美天优选直供”,这是其与崇明蔬菜基地的对接。每天都有市场价七折的“黄牌菜”10个,其中5个是绿叶菜。记者昨天看到,青菜1.3元/斤,冬笋8.5元/斤,这是“黄牌菜”。油麦菜3.8元/斤、芹菜3.5元/斤,塔菜3.8元/斤,这是不高于周边市场价的花色品种。统一的基地直采不仅在于蔬菜,水产品、豆制品、肉禽等品类也都是品牌化经营。爱森、膳博士、旺园家禽、中洋生态鱼类……老百姓能买到的所有农副产品都出自大公司,安全系数大大提高,100%做到可追溯。
好处是显而易见。“原来都是摊主自己去批发市场进货,他的议价能力低,拿到小菜场销售,价格由他说了算。遇到极端天气,菜价高涨,他也随行就市。无论是供应、价格还是质量安全,菜场管理方都缺乏掌控力。而统一经营后,这些关键环节的掌控权都收回来了。”市商务委的徐剑锋坦言,遇到极端天气,一声令下,这些菜市场就是稳价保供的最快响应者。
市商务委市场运行调控处副处长郭笑捷表示,标准化菜市场2.0版,建立了“统一标识、统一管理、统一结算、统一服务、统一品牌”的五统一管理模式,标志着本市的标准化菜市场从环境改造为主体逐步过渡到经营管理创新阶段。目前本市标准化菜市场2.0版新模式,已经建成上蔬永辉15家、康品汇8家、品上生活5家、新美天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