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服务
松江社区“最美菜场”
除了在中心城区改造、新建2.0版的小菜场,今年市商务委还将大型居住社区的买菜难列入重点工作,102家新建改建标准化菜市场中,有10家在大型居住社区旁边。
拆掉四个自然村,造起现代化的小区,松江区泗泾镇上的大区规划人口10万,如今已住进了5.5万人。但直到今年年初,最近的菜市场还要步行40分钟。在周边居民的强烈呼声之下,区政府引进专业的菜场管理公司“木灵农贸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在社区的中心地带开出了新菜场。松江区商务委市场管理科科长张明山告诉记者,新家园菜场开业伊始,就被称为松江“最美菜场”。
灯光明亮,地面整洁,实木柜台泛着淡淡的油光,即使是在肉类区,也闻不到一点儿腥臭味。但这里最美的还是各种人性化的服务。
从市区搬过来的动迁户,买了经适房的中低收入人群,租房在此的小白领,这是泗泾大型居住社区人口的主要构成。针对这些人群的特点,新家园菜场做了不少调整。“我们的营业时间很长,从早上5时半到晚上9时半,白天是老年顾客来光顾,晚上是坐地铁下班的白领匆忙买菜。”新家园菜市场的总经理唐静告诉记者,市区搬过来的居民和本地人需求不同,现做的爆鱼、现磨的芝麻核桃粉,都是应居民要求而生。周边老年居民多,菜场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只要一个电话,摊主就会按照要求送菜上门,不但不收配送费,就连起送标准都没有。“就算你只买一斤青菜,我们也送。”菜场还特别建了有100个车位的停车场,装上了新能源车的充电桩。
唐静坦言,从市区搬来的居民“难服侍”,他们精打细算,对价格和质量都很敏感。怎么办?市场因此拿出一个蔬菜摊位,不收任何摊位费,培养它成为一条“鲶鱼”,倒逼其他摊位合理定价,同时帮助摊主对接基地,还让自产自销的农户免费入场销售。
零售端变革
倒逼农产品供应链
零售端,推动标准化菜市场2.0版和社区智慧微菜场的发展;批发端,探索农产品“批零联盟”的试点;生产端,大力推进外延基地建设,确保资源基础稳定。今年以来,本市积极布局农副产品的全产业链,确保市民的“菜篮子”拎得放心又轻松。
“上海市民要吃到质量有保障,价格更亲民的小菜,不能全靠本地种,而要从全国大采购。”市商务委相关人士坦言,这就需要零售端成为产业链的“链主”,引导链条前端的变革,让原本小散乱的农业变成“订单农业”,种什么菜、施什么肥、用什么农药、卖什么价格、供应多少量,都有规章可提前制定。
市商务委表示,明年本市将大力推进30家示范型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工作,推动标准化菜市场向集团化、连锁化、公司化转型升级,支持新型农产品流通模式。同时要重点支持一批品牌化超市管理的标准化菜场新模式,形成一批2.0版新模式的标准化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