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记忆 | 游走长寿路的前世今生
http://news.online.sh.cn 2016-12-26 03:41 稿件来源:上海观察
点击图片看下一页
第一个全国性慈善救济组织
驱车行驶在长寿路上,在鳞次栉比的高楼间,一座三层小楼显得尤为突出,这幢小楼原是江苏籍米商兼建筑商潘源泰的宅邸,建于1927年,平面呈凹字形的三合院式独栋石库门,其两侧突起的三角形山花与檐下的西式花饰显得尤为古朴典雅。
民国时期,教会在这里举办了第一个专以救济妇孺为目的的全国性慈善救济组织——中国妇孺救济会医院。1950年,小楼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接管。次年,宋庆龄荣获“斯大林国际和平奖”,她将10万卢布奖金捐赠给了中国福利会,作为妇幼保健院的筹建资金。于是,中国福利院在上海胶州路妇幼保健站和沪西女工保健站的基础上,选址此楼,成立了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并于1952年3月8日开放对外门诊。以“国际和平”冠名,就是为了发扬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中国福利基金会在革命战争年代援建国际和平医院的崇高精神。
1956年9月,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搬迁到徐家汇衡山路,为此普陀区人民委员会特地致函上海市卫生局,希望在原有的院址,建立普陀区妇婴保健院。同年10月,普陀区妇婴保健院正式开诊。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选稿: 张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