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以前的两次个展不同,此次展览集中展示毛冬华自2008年以来创作上海城市水墨的成果。她的水墨创作之所以被国家级美术权威杂志看中作封面并一再推举,原因在于毛冬华的创作,实践探索了中国画转型发展所面临的两大学术难题——如何用传统中国画独有的表现方法来呈现当代城市生活,如何在新题材下进行中国画的笔墨意蕴和艺术语言的当代转换。
毛冬华的创作主题,全部描绘当代城市生活和城市视觉经验。本次展出70余幅作品,除了外滩两岸建筑对话,还有上海历史文脉创作作品《海上繁华——南京路上的四大公司》和《一大会址》,以《辰山植物园》领衔的“城市乐园”系列,以及“冬日暖阳”“苏州河上的桥”“老物件”几大系列。
不到十年时间,为何能创作出如此多样的水墨系列?毛冬华说,我是B型血,想问题做事情总是有点跳跃性,甚至经常喜欢同时做两件事情,在不同的题材间跨来跨去,也是我的性格特点。有时候为了创作,我先要喝茶、闻香、看书好长时间,不能进入状态,绝不落笔。因此,虽然积累了好几个题材系列,但每个系列的作品数量都很有限。对于一位水墨而且非工笔的画家来说,毛冬华的创作数量,的确是非常少,几乎与油画家看齐了。
美术界权威眼中的毛冬华
毛冬华非常感谢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老师的提点。她说,是尚辉老师的不断鼓励、督促,才促使自己完成了外滩系列的全部22幢老建筑。
尚辉老师的一番话,道出了用国画描绘外滩老建筑的难度。他说,用中国传统笔墨画欧洲建筑,是中国画里的一个死穴。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中国画院老画师们的笔下,外滩万国建筑群被掩映在林荫大道里远眺俯瞰,很难想象纯用传统笔墨如何能够真正表达近观之中的那些用岩石筑就的建筑质感。中国画飘逸灵秀的笔墨特征,是和崇高坚实的审美品格相背离的,素净的宣纸与灵巧的毛笔,很难描绘具有塑造感的人物形体与建筑结构。李可染曾借鉴龚贤的积墨法来解决山石质地入画的问题,因而他画的德国德累斯顿教堂才可以拉近描写的距离,他用水墨与勾线并存的方式实现了国画中对岩石筑造的欧洲建筑的表现。
毛冬华则完全是另外一路,她从清代画家恽南田的没骨花鸟画的用笔中获取灵感,将之转用到岩石建筑的凸凹、方圆、柱头、花饰的描绘上。绘画中,她施用了淡墨,但在淡墨中拉开墨色变化的层次,去组成画面里建筑的整体美感。
毛冬华让每幢外滩建筑以单体的方式呈现,不加任何背景,这是对水墨艺术规则的挑战。她在横平竖直的建筑结构中画出适度的变化,通过墨色渗化与离线破形,把建筑中那些直白的线,转换为通过墨块巧妙叠合或自然留空而形成的线。她把没骨笔法视作一种放大了的写意线条,因此有效地增添了石质建筑的灵动性与鲜活感,而没骨法的反复运笔也在一些复杂的建筑结构中呈现出厚朴与氤氲的积墨效果。尚辉认为,毛冬华是真正用笔墨画出这种欧式建筑的最成功的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