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骨法画出玻璃幕墙的韵味
在外滩的对面,是陆家嘴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无处不在的现代玻璃幕墙,折射出当下现实,而在玻璃幕墙折射中的外滩老建筑,甚至令人有一种当下历史感的纵深飞思,而敏感的毛冬华一下子把握住了这一意味深长、穿越时空的景象。
毛冬华的名作《多云转晴》和《重塑》,就是一种历史镜像中的当代图景。她的玻璃和钢组成的后现代建筑画作,是用中国水墨表现当代视觉经验的先锋意识。毛冬华对于这种由钢和玻璃构成的城市景观,不是直白地勾出建筑轮廓线,而是着眼于那一方方由玻璃组成的富有现代音乐感的网格结构。毛冬华以其从小打下的传统勾线功底,将玻璃幕墙方格线处理得细劲而柔韧,既谨严又随兴,体现了中国画骨法用笔的沉滞和自如。而玻璃镜面所倒映的对岸万国古典建筑群,被挤压被变形后,也再次成为毛冬华用没骨法来塑造的绝佳对照。毛冬华在后现代建筑与古典建筑的城市景观表现上,获得了一种新的笔墨组合,这也是毛冬华在探寻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踪影时找到的一个交切于现实的契合点。
本次展览艺术顾问韩硕先生认为,毛冬华画身边熟悉的外滩建筑,每张画都有不同的处理,呈现出创造性的新的意识。韩硕先生祝愿毛冬华能更进一步地摆脱建筑外形对笔墨的束缚,走到建筑的内部,走到自己的内心,就像她展览的题目——外滩心影。
以上海气质来讲述上海故事
毛冬华的笔墨始终萦绕着上海,因为她出生在上海,就读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曾担任过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附中的校长。她是一个从小生长在良好的传统文化环境中的地道上海人,爱上海、画上海,顺理成章。虽然,画上海的艺术家大有人在,但能画出真正上海味道的并不多,毛冬华就是其中一位。
画展总策划汪大伟先生说,毛冬华水墨作品中的上海味道,不光是题材、内容,更是她渗透在笔墨情趣之中的气质。老外滩建筑、新上海高楼、苏州河老桥、昔日老物件,种种斑驳包浆,岁月沧桑,毛冬华通过淡墨、生宣来讲述,平淡而灰冷,委婉而动人,这种美让人刻骨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