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为人民办实事的好公仆

       曹荻秋(1909-1976),四川资阳人。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苏北盐阜行政公署主任、重庆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市长等职。

       曹琦是曹荻秋的女儿。

 

       1949年,离别巴蜀故土已19年的父亲曹荻秋,终于跟随西进的刘邓大军,带领上海西南服务团的干部凯旋,回到了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山城重庆。入城当天,父亲坐上吉普车巡视市容,只见市面萧条破败,不少商店停业,两江航运停航,江面船只稀少。国民党溃逃前制造了一场震撼全国的“九二”特大火灾,把重庆城最繁华的朝天门金融商业区39条街烧成了一片废墟,3.000多人被烧死,上万人无家可归。眼见满目疮痍的凄凉景象,父亲心情十分沉重,他决心要依靠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改变这一状况。

       1951年夏季,一个倾盆大雨的夜晚,父亲马上想到在朝天门访问搬运工人时,亲眼见到栖身在“九二”火灾废墟棚户里和防空洞中的工人的情景,再也无法入眠。他在市委常委会上提出:“当前最迫切的是要解决无房居住的搬运工人的住房问题。财政再困难,也要设法解决。”最后决定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了22亿元(旧币)专款。除在沿江七个中心码头修建一批搬运工人宿舍外,父亲还亲自踏勘选址,在朝天门金沙岗为受苦最深的搬运工人修建一座设有医院、食堂、会议厅、电影院和养老院的“搬运工人大厦”。

       在当时的建筑施工条件下,经过建筑工人一年多的日夜奋战,大厦终于提前建成。1952年7月1日大厦竣工时,在解放不久的重庆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被称为“是史无前例的,为穷苦工人办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父亲高兴地为大厦落成剪彩,市委书记张霖之出席,西南军政委员会也派文教部副部长李长路前来祝贺。

       接着经市总工会调查,工作最辛苦的市政、建筑和产业工人中急需安置住房的有2500多户,初步估算造价最低也要400亿元(旧币)。在刚解放的重庆,到处都急需资金,父亲经过多方努力,也只筹集到200亿元,还有巨大的资金缺口。父亲急得没有办法了,只得向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求助。当时西南局也没钱,最后还是邓小平代向中财委请求拨专款200亿元,终于凑齐了这笔巨款。市委立即成立了以父亲为主任的“工人住宅修建委员会”。

       父亲亲自选定地址,在大溪沟和小龙坎两地建成了建筑面积为70000平方米的工人新村。2500多户工人像过节一样,流着欢乐的热泪,住进宽敞明亮、水电齐备的工人新村。此举轰动山城,市民百姓成群结队前来观光。这又是一件载入重庆史册的了不起的政绩。这两处工人新村存续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大溪沟的工人住宅已被高楼大厦所代替,但小龙坎的工人新村仍在,并已列入重庆《地名录》,成为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历史见证。许多工人家庭在此生活了整整三代人,三代人都感念共产党,感念人民政府和造福人民的好市长。

       父亲就是这样一位一心为民、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干部。他贯彻党的“依靠工人阶级,为建设人民的新重庆而奋斗”的方针,以不懈的努力,在老百姓心目中树起了一个执政为民的好公仆形象。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作者:曹琦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