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机枪击落日军飞机

       滕海清(1909-1997),安徽金寨人。1930年参加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时曾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二大队大队长兼政委、游击支队第二团团长、第四师第十一旅、第九旅旅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21军军长、石家庄高级步兵学校校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济南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时任八路军第四纵队第五旅旅长。

       滕江宁是滕海清的儿子。

 

       一场普通战斗中用机枪击落了日军飞机,在抗战史上创造了奇迹。

       1940年11月上旬,日军驻徐州第13军第12独立混成旅团及蚌埠、宿县等地日伪军5000余人,分乘70辆汽车、20余辆坦克,在空军的掩护下,分路向宿县、蒙城、涡阳、怀远等地发动进攻,驻该地区的国民党骑兵第二军、骑兵第八师和两个地方师及保安部队立即向太和、阜阳方向溃退。

       八路军第四纵队(后新四军第四师)彭雪枫司令员等领导获悉情报后,判断日伪军必攻板桥集,遂令第五旅(后新四军第四师第十一旅)旅长滕海清进驻板桥集,反击西犯的日伪军,支援友军。

       板桥集是蒙城县东北25千米处的一个重要集镇,宿县至蒙城县的公路从集镇中心通过,这里交通方便,商业发达,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当时五旅的十三、十四团不在板桥集,只有警卫营四个连与旅部在一起。进驻板桥集后,旅长滕海清观察了地形,下达战斗命令:决定由五旅警卫营在板桥集防御来犯之敌,警卫营十连守南门至西南角炮楼,十一连守北门,十二连守东门至东北角炮楼。派一个警戒排在板桥集东北的乌集设防阻击敌先头部队,十三团一营于板桥集西北大赵家待命。

       警卫营在营长杨德隆、教导员刘瑞方和副教导员王绍渊的率领下,立即利用原有围墙、壕沟构筑防御阵地,修筑了碉堡与交通壕,连接各掩体,使板桥集成了一座易守难攻的堡垒。

       11月16日,宿县、蚌埠日军500余人和驻南坪集伪军1000余人,沿宿蒙公路向板桥集进犯,同时,徐州和蚌埠日军1000余人、伪军2000余人当晚集结在南坪、临涣集一带,作为后续部队准备西犯蒙城、涡阳等地。

       17日7时许,进犯的日伪军遭到我军在乌集设防的警戒排的阻击,激战一个多小时达到阻击目的后,警戒排撤回板桥集。

       上午10时,日伪军凭借兵力和武器的优势,进抵板桥集外围,对板桥集形成半包围态势。随即出动数架飞机,并集中坦克和大炮猛轰板桥集,紧接着,以伪军打头阵,敌人在炮火掩护下从东南和正南同时向板桥集发起进攻。警卫营依托围寨与敌展开激战,打退敌人多次冲锋。

       中午1时,几百名日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对板桥集发起了疯狂冲击,以猛烈的火力压制我军还击,少数敌人还乘机越过围堰爬上围墙。我军英勇顽强地奋力反击,与爬上围墙的敌人展开肉搏战。战至黄昏,因敌众我寡,部队随时有被敌军包围的危险,为保存有生力量以利再战,旅长滕海清遂率部趁夜幕降临之际,顺着“抗日沟”迅速撤至板桥集西北的大赵庄,与来援的十三团一营会合,准备晚饭后向涡阳以东的曹市集转移。敌人则趁机占领了板桥集。

       五旅在大赵庄吃过晚饭后正准备转移,纵队司令部作战科长白浪及纵队直属特务团团长程致远带领一、二营赶到,白浪传达纵队首长的命令:要求五旅警卫营及十三团一营配合作战,重新夺回板桥集并加以坚守,作战由滕海清统一指挥。

       当晚11时,部队进到板桥集南边围墙外,特务团两个营在东,五旅两个营在西,同时向敌人发起进攻。敌人依托工事,居高临下,拼命防守,用密集的火力,向我军交叉射击。

       其时皓月当空,如同白昼,我军又无用于掩护进攻的地形地物,几次进攻均未能奏效。战到18日凌晨,因夺回板桥集无望,又为防敌人在天亮后突施反击,滕海清断然决定,各部迅速撤出战斗,特务团两个营和五旅两个营分头转移,五旅十三团一营奉命掩护主力转移。

       18日拂晓,白浪带领特务团两个营在王集附近与集结在南坪一带的日伪军主力一部约1500人遭遇,一营长胡少卿、教导员章尘和二营长戴彪、教导员段正喜立即率部与敌人展开激战。滕海清率五旅两个营在唐集的南面与集结在南坪一带的另一路日伪军主力1500人遭遇。我军指挥员当机立断,命令部队迅速抢占有利地形,打敌一个措手不及。

       日伪军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向西推进,战斗空前激烈。激战到上午10时,敌人两股主力均被我击溃。战斗中,各部队的机枪手都纷纷向日军飞机射击。其中,四师直属特务团一营二连机枪手陈金富(后来成为四师骑兵团的战斗英雄)将苏制转盘机枪架在弹药手李鸿立的肩膀上,隐蔽在一棵大树下向敌机射击;五旅警卫营由二连一排机枪手李卓明等架起三挺机枪向敌机射击;五旅十三团一营一连战士常福祥也用苏制轻机枪向敌机射击。几挺机枪一起对空射击,一下子将一架日军轻型轰炸机击落,坠毁在蒙城石山子,驾驶员等3人当场毙命。

       后来,旅长滕海清在回忆文章中确认是特务团一营打下了那架日军飞机,这成为新四军在战斗中击落日军轰炸机的重大事件。

       五旅十三团一营在营长王振邦、教导员张魁的带领下鏖战36个小时,也圆满完成诱敌跟进、甩敌追踪、掩护主力转移的艰巨任务。

       被击落的飞机残骸运回第四队司令部所在地时,涡河两岸人民争相观看。12月初,彭雪枫命纵队直属通信连长高震远率人携带敌机残骸,赴蒙城、涡阳、沈丘、界首各县展览,并运往郑州、洛阳。沿途万人观看,纷纷赞扬新四军敌后艰苦抗战的功劳,国民党顽固派关于八路军、新四军“空喊抗战”“游而不击”的诽谤不攻自破。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作者:滕江宁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