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大刀队
罗炳辉(1897-1946),云南彝良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红军。曾任新四军第二师师长、第二副军长等职。是1988年中央军委认定的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罗新安是罗炳辉的儿子。
安徽来安县半塔集地处苏皖两省的盱眙、天长、来安、六合、嘉山五县交界处,四周丘陵起伏,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半塔古称白塔,历史悠久。据《来安县志》记载,现半塔中学院内,曾建有一座白塔寺,寺内筑有一砖塔,上刻有“赤乌元年”(公元238年)字样,后来塔塌倒三层,仅存半个塔,故名半塔,亦称当地为半塔集。
1939年秋,爸爸罗炳辉率新四军第五支队,开辟了以半塔集为中心的淮南津浦路东抗日游击根据地。历史上著名的半塔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半塔保卫战创造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范例。
以半塔为中心的淮南抗日根据地,是当年新四军第五支队(后为新四军第二师)开辟的根据地。
每个战士配一把大刀是爸爸的独创,大刀成了爸爸部队的象征。爸爸为什么要给战士配大刀?大刀能对付鬼子吗?
1939年夏,爸爸担任第五支队司令员。当时第五支队的枪支弹药不足,不仅缺少枪支,而且缺少弹药,每个战士只有三发子弹,由于第五支队是新四军的编外部队,得不到国民党政府的补给。
爸爸心里清楚,光凭这样的装备是很难与日伪军对抗的。面对着被称为“叫花子”的部队,面对着每人三发子弹的现状和处于敌伪中心的困境,爸爸终于开出了三帖药:单兵训练、战术训练和大刀。
因为只有近战可有一拼,而劈刀是近战的有力武器。由于我军枪支杂,在与鬼子拼刺刀的时候常常吃亏。于是,根据地的军民用扒下来的铁轨制作大刀,铁轨坚硬,制造的大刀锋利无比,威震敌胆。曾经有鬼子向我二师阵地扑来,只见前沿阵地上空无一人,唯独数十把大刀齐刷刷地插在地上,刀把上的红布迎风呼呼飘动,敌人胆寒而自退。爸爸还根据实战需要和旧军队的刀法,改编了一套四十多个动作的大刀操。起初爸爸亲自教授大刀操,后来,请来了一位冯玉祥部队的教官教授大刀操。
爸爸还组织了大刀队。大刀队的成员是爸爸精心挑选、严格训练的骨干,他们都是些20岁上下、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计有180人,名为学兵连。大刀队的成员除装备1支步枪、4个手榴弹,还多了1把大刀。
大刀刀种很杂,有关云长用的那种青龙偃月长柄大刀,也有单面鬼头刀(又叫一块肉大刀),还有双面阴阳刀。刀柄子上都系有二三尺长的红洋布。当时学兵连的劈刀经常到四、五、六三个旅巡回比武,最激动人心的是爸爸亲自做示范动作,只见爸爸挺立的英姿,犹如一座高塔,粗壮的臂膀,挥刀旋转,如银蛇飞舞,刀光闪闪,真有滴水不进的功夫。爸爸还将10个铜板摞起,一刀劈下,两瓣纷飞。有时,爸爸用雷鸣般的口令声,和全连战士一起列队布阵,劈刀对刺,那翻腾跳跃、杀声震天的英雄气概,真有点山不可挡、水不能阻的气势。谁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场景,都深信劈刀是近战慑敌的法宝。
不久,在金牛山破袭战中,大刀队毙伤日伪军800余人,其中用大刀砍死砍伤的近半数。接着又在桂子山肉搏战中,毙伤日伪军300余人,其中,用大刀砍死砍伤的约占三分之二。后来,大刀队又在龙王山与敌遭遇,毙伤日伪军200余人,大部分是用大刀砍死砍伤的。爸爸的大刀队,威震淮南。
以后的战斗也证明,这种训练是很有效果的。有一次,爸爸部队的一个排,在夜间插入敌人的驻地,神出鬼没地接近敌人所驻的小围子。敌人的哨兵来不及叫喊,就被大刀队砍倒了。与此同时,一排人翻进了围子,冲入敌人住房。敌人还在睡觉,有的起来格斗,但枪不能打,结果被大刀队解决了。
还有一次,大刀队一个连守住一个山头。敌人冲锋三次都被大刀队打退了,他们又组织第四次冲锋。连长说:“不打枪了,准备大刀!等他来!”这一声令下,从山头到山脚一线,每个战士把亮闪闪的大刀从背上抽出,竖插在战壕前面,刀柄上的红布飘动,大刀被太阳映着,亮得炫目。敌人弄不清我方有多少兵力就掉头溃退了。
后来爸爸发现大刀太短,在白昼战斗时,敌人枪加刺刀比大刀长,于是又加上梭镖(这是野战中肉搏的利器),成立梭镖突击队。
有一回,卖国贼汪精卫的一个警卫营从江北的程家桥到六合城,受到爸爸部队的伏击。敌伪依靠猛烈炮火,占守马鞍山山头待援。我军集中火力掩护梭镖突击队抢上山腰,梭镖突击队冲上去,把敌人完全解决了。
古代的兵器成了爸爸他们战胜日伪军的“新式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