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封信
周奋(1917-1947),浙江宁波人。1937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江南区路南特委淀山湖工委委员、新四军苏中三分区如西县民运工作队队长等职。时任沙沟县县长兼县委书记、高邮县副县长。
陈亮(1921-2017),江苏靖江人。1942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新四军苏中银行金库、上海市委统战部、上海市工商联等单位工作。
周继奋是周奋和陈亮的儿子。
1947年4月16日,正值我父亲周奋和母亲陈亮结婚一周年之际,周奋派通讯员给陈亮送来一封信,信中说:“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是多么愉快!但今年更有意义。我们虽分两处,战争环境却给人锻炼的机会,你说对吗?”事隔一周,通讯员又来了。陈亮见了周奋的通讯员,奇怪地问:“周奋怎么没回来?”通讯员像是没听见,默默递给陈亮一封信后,就像木头似的站着不动了。陈亮接过信一看,是县委书记李健代表组织写来的。信中告诉她,周奋同志不幸被捕。这一噩耗令陈亮眼睛一黑,好似被雷击一样,头脑昏昏沉沉的,抱着的孩子也掉到了地上。
不久,组织上让陈亮带着孩子乘船回县委。县委书记李健、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几位领导同志都在河边迎接陈亮。陈亮见到他们又禁不住痛哭起来。李健同志考虑到陈亮的情绪,特地让妻子陪伴、照顾陈亮,又让炊事员烧了好多荷包蛋。可是陈亮怎么也吃不下去,只想知道周奋的近况。待陈亮稍稍平静后,李健才告诉她:“周奋同志为了保护战士安全撤退,于4月22日不幸被捕,23日英勇就义。”天哪!这个厄运就这样突然降临到了周奋年轻的妻子头上,她连看丈夫最后一眼也不可能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1947年4月中旬,受上级党组织派遣,周奋领着一批干部、武工队员和警卫战士挺进到敌人重兵驻守的沙沟镇附近,进行反“扫荡”、反“倒田复租”的斗争和视察工作。因敌伪分子告密,4月22日清晨,国民党军集结了还乡团等100余人袭击仲家寨。周奋沉着地指挥大家边打边向芦苇荡撤退。敌人兵分三路,紧紧尾追包抄,情况十分危急。周奋当机立断,命令所有人包括自己的警卫员,迅速泅水抢渡过河,下芦苇荡分散突围,而他留下断后掩护。
周奋打了一阵掩护,眼看同志们都消失在茫茫的芦荡中,才泅水过河。此时,正是清明刚过,谷雨初交,芦滩上的芦柴桩子尚未烂掉,新的芦尖又破土而出。周奋是南方人,从没下过芦荡,没走多远,一双布鞋全脱落了,光脚板踩在芦柴桩子和芦尖上,满是洞眼,脚印落处,殷红一片。再加上子弹打光,他不幸落入敌人魔掌。
敌匪先把周奋押到了沙沟县游街。周奋从容镇定、慷慨陈词,一路上向沙沟人民揭露蒋军进攻解放区的暴行,宣传我党方针、政策,吓得敌人措手不及,慌忙用布条塞住周奋的嘴,草草收场。
一计不成,敌匪又软硬兼施,企图软化周奋。敌伪首领们纷纷劝降,并设宴想请周奋吃饭,面对前来劝降的众敌头目,周奋不屑一顾,痛斥道:“你们没有资格和我说话,我是两县(指沙沟县、高邮县)人民的代表,你们是人民的敌人……”使敌人狼狈不堪,又碰了一鼻子灰。
4月23日下午,周奋被拉到设在沙沟镇最西头的体育场内。场地边上临时搭了一座高台。匪区长陶炳玉、匪镇长王蔗、匪情报处长储桂林、匪骨干分子赵广祖得意洋洋地坐在台子上。台下除了反革命家属,还有一些被胁迫来的群众。
陶炳玉戴了一副墨镜。他干咳了两声,无耻地说:“今天,我们在这里公审周奋。周奋,你是沙沟县县长、高邮县副县长吗?”
“我是两县人民的代表!”
“你为什么煽动穷人斗富人,强分富人的田地?”
“土地本是农民开垦,农民耕种。多少年来,劳动者不得食,不劳动者都养得肥头胖脑。我们闹土改,分田地,就是要让土地回老家,还它一个公平世界。”
“你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
“我们搞惩奸锄霸,杀的是汉奸、土匪、害人虫。杀坏人是为了保护好人。”
“好。我不跟你耍嘴皮。你今天落在我们手里,有何话说?”
“革命不怕死,怕死不革命。要杀要剐,听你们便,何必啰唆!”
“你年纪轻轻,还有老婆孩子。只要你说一句“从现在起脱离共产党',我们就放了你。”
“哈哈哈!别做你们的美梦了。”陶炳玉恼羞成怒:“今天杀了你,明天就太平!”
“杀了我周奋,会有成千上万个周奋为我报仇,你们是兔子的尾巴-长不了啦!”说完,只见周奋霍地飞起一脚踢翻了“审判台”,又猛地转身,用牙齿撕下了台上蒋介石的画像,慷慨陈词斥责道:“我是无罪的,只有那些危害人民利益的反动家伙,才必须受到人民的惩办!”完全把敌人置于被告席上。惊慌失措、气急败坏的刽子手,端着刺刀残酷地向周奋连刺了18刀。台下一阵骚动,群众悲愤的眼里涌出了泪水。
周奋激昂高呼:“打倒国民党反派!解放全中国!”“中国共产党万岁!”“反动派快灭亡了!解放的日子就要到来了!”连连高呼,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灭绝人性的敌人又将周奋的尸体砍成三段,分埋在三处。
周奋牺牲时年仅30岁,而他的儿子-尚在襁褓中的我-当时仅3个月大。
那年5月1日,在油坊头召开了“周奋烈士追悼大会”,当地党政军民一千多人涌来参加大会。“誓为周奋同志报仇雪恨!”“烈士的血不会白流!”“向反动派讨还血债!”口号声响彻会场。会上,我母亲陈亮捐出了所有的抚恤金用以购买枪支弹药为烈士报仇。党组织又批准了我妈妈的申请,在大会上正式宣布:将才出生3个月的我由“周猛毅”改名为“周继奋”,希望我继承父业,为革命奋斗终生。
解放后,上级政府将父亲战斗过的仲寨乡命名为“周奋乡”,以永志烈士的英名。江苏省人民为我的父亲周奋烈士立了高达8米的“周奋烈士纪念碑”,在兴化市市中心的千秋广场耸立了“周奋烈士铜像”,还建造了“周奋烈士墓”“周奋烈士陵园”“周奋烈士纪念馆”,如今那里已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