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洁 风范永存
王必成(1912-1989),湖北麻城人。1928年入团,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全面抗战时期,历任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参谋长、团长,纵队司令员,旅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浙江军区司令员、志愿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司令员、武汉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
王苏炎是王必成的女儿。
父亲王必成戎马一生,两袖清风,清正廉明。他不喝酒,1970年胃穿孔开刀后香烟也戒掉了。早餐一小碟花生米,中午、晚上一盘炒青菜或酸辣菜是他的家常便菜。父亲最讨厌大吃大喝,就连过年过节多添几个菜他也要咕哝几句。当我们解释“今天过年”时,父亲却说:“我们家天天过年。”其实平时我们也就三菜一汤。
70年代初,一次父亲去贵州某部队检查工作,师里请他吃饭,多搞了几个菜,他非但没吃,还狠狠地批了一通,搞得同去的昆明军区政治部刘副主任都下不了台。以后不论父亲到哪里,再没有设宴之举了。
1982年父亲刚搬回南京不久,春节前夕,军区司令部管理局给每位首长家送一条青鱼和一盒蛋糕,往我家送时,正好被散步的父亲遇上。父亲问明情况后,立即让退回去,并说:“要吃自己买。”退居二线后,父亲由于多次脑中风后行动不便活动较少,身体较原来“发福”了。看着父亲那些虽然改大了,但仍然紧绷的便装,我们没有预先告诉他就给他买回了衣料,父亲连说:“我的衣服够穿了,以后你们不要给我买了。”父亲的羊毛衫袖口坏了也舍不得扔,买来毛线重新织个袖口继续穿。父亲去世后我们给他整理遗物时,仅有的两件羊毛衫的袖口都是织补过的。这两件羊毛衫我和妹妹各珍藏了一件。前年黄桥战役纪念馆拟重建,我把它捐给了纪念馆珍藏。
父亲的遗物中有一条盖了将近半个世纪的毛毯,现也珍藏在黄桥战役纪念馆内。这条毛毯是1940年8月我军在拔除长江北岸、靖江东北西来镇据点时的战利品,当时留给了指挥这场战斗的二纵队九团团长徐绪奎使用。徐叔叔是父亲多年并肩作战的战友,他们一起参加了长征,又一起从延安来到新四军。但徐叔叔却在当年9月6日黄桥决战前夕的战斗中光荣牺牲。之后他的警卫员把这条毛毯交给了父亲。在之后漫长的岁月中,它伴随着父亲三渡长江,南征北战,破洞补了又补,滚边换了又换,父亲就是不肯换掉,一直盖到1989年初去世前夕。父亲说:“我们有今天来之不易,是多少同志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我盖上它就想起许多牺牲的同志和战友。”这条毛毯寄托着父亲对一起出生入死革命战友的深情厚谊,也是父亲一贯艰苦朴素作风的一个缩影。
父亲不仅自身清廉,对家属子女也规定了“五不准”:不准到秘书办公室看文件;不准以他的名义办任何事;不准乘坐他的汽车;不准讲排场;不准搞特殊化。对此,我母亲和我们子女都能理解,并自觉遵守这些规定。父亲严于律己、廉洁奉公的崇高品质,是他留给我们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鞭策和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