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父亲教导我走好人生第一步

       曹荻秋(1909-1976),四川资阳人。1927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苏北盐阜行政公署主任、重庆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市长等职。

       曹嘉杨是曹荻秋的儿子。

 

       1964年9月,我小学毕业踏入上海中学的校门,开始我人生的首次独立生活。那天,我从学校带着入学登记表回家。因表格中要求填写父母亲的信息,我将表格拿到父亲那里,问怎么填。父亲曹荻秋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副市长,为防止我们自认为是高干子弟而产生优越感,他当即决定:今后无论填写什么表格,一律不准用真名。父亲一栏填写他的化名“曹冲”,职务一栏填“职员”,以免让老师和同学另眼看待,产生距离。我们兄弟姐妹中,有四个是在上海中学住读的。父亲认为让孩子在学校住读,过集体生活,很有好处,通过与同学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可以学到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与同学打成一片的作风。

       每逢周末,我常常和几个同学一起步行回家。从地处梅陇的上海中学到徐家汇康平路大约有9千米的距离,对于我们这些刚刚十三四岁的孩子来讲,这个距离显得十分漫长。常常,经过几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我到家后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一学期下来,我脚上的解放鞋总要穿破两双。父亲对此却总是大加赞扬,说:“这样步行回来很好,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和同学打成一片。”渐渐地,在我们家每个孩子的脑海中,就没什么“高干子弟”的概念了,我们都把自己看作一个普通人,社会上的一分子。后来,当我们踏上社会后,许多接触到的人都说“看不出你们是高干子弟”,“一点架子也没有”,甚至有的人听说我是曹荻秋的孩子,还不相信,怀疑我是假冒的。虽然想想有些可笑,但这正显示出父亲教育的结果。

       父亲还很注意培养我们的劳动习惯,一有空就常带领我们在自家院子里种玉米、毛豆、南瓜等,给我们讲解农业劳动知识。有时还带我们去农村参观,开阔我们的视野。学校为组织学生参加“三夏”劳动而征询家长意见时,爸爸总是坚决支持我们下乡劳动。

       我们在农村摘棉花、拔豆秸秆,滚一身泥,出一身汗。虽然又累又苦,但通过劳动,我们懂得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锻炼了意志,增强了和劳动人民的感情。

       父母的言传身教使我们在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时起到了莫大的作用。在“上山下乡”的浪潮中,我们兄弟姐妹中有三人在贫困的安徽农村插队落户。我们所在的生产队地处蓄洪区,每年一发大水,水就往我们那里放。我们平均一个人要种十多亩的田,广种薄收,纯粹靠天吃饭,往往是三年没收成,收一年吃三年。劳动强度也特别大。在艰苦的环境中,我们不仅很快适应,达到了自食其力,还略有结余,得到当地贫下中农的认可和赞许。

       父亲对我们子女严格要求,是从悉心培养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开始的。他那光明磊落、正直坦荡、宽厚待人、克己俭朴的形象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他那“凡事不能靠父母,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自己人生”的教诲,不仅我们受益一辈子,也给我们的下一代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作者:曹嘉杨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