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模范卫生员

        王从周(1923-2008),祖籍山东,生于安徽涡阳。1940年参加新四军,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新四军四师某连卫生员。

        王苏凌是王从周的女儿。

 

        1941年抗战艰苦时期,新四军的土枪土炮与装备精良的日寇在皖北一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许多战斗伤亡很大,为了及时救治伤员,我父亲王从周所在的部队-新四军四师老一团急需挑选一批优秀人员补充医护队伍。已是班长的父亲因作战勇敢,表现优秀,被团部挑选到了卫生队进行培训。从此,父亲便转入了新四军卫生行列,成为一名连队卫生员。

        父亲小时候在家乡读过几年私塾,这在当时就属于有文化的。因此,在医护培训中,父亲很快就掌握了所学要领。初到连队担任卫生员时,父亲工作一丝不苟,极其认真,生怕出差错。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父亲已能熟练地掌握急救、包扎等技能。这为他在战场上冒着敌人的炮火,快速抢救伤员打下了基础。但父亲明白,战场上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果断的行动。

        在一次对日寇的激烈战斗中,父亲正在战场上抢救伤员。密集的子弹从身旁“嗖嗖”穿过。突然,日寇的小钢炮轰向阵地,一块巴掌大的弹片重重地打在父亲的腰背部,父亲一个跟头跌倒在地,剧烈的疼痛袭向全身。他很快意识到,他负伤了。恰恰就在这时,他看到一位浑身是血的战士倒在离他不远的地方。责任立即促使他挣扎着要去抢救那位伤员。他挪动了一下受伤的身体,觉得自己还能动,便强忍疼痛爬了起来,不顾一切跌跌撞撞地向那位伤员奔去。他给伤员扎止血带,包扎伤口,坚持扶他撤离,直至自己昏厥过去时,父亲的手臂还始终紧紧地抱着那位伤员。

1        943年,在苏北大庄集对日寇的战斗中,父亲的伤还未痊愈,便又冲上战场抢救伤员。就在他跑向一位伤员时,日寇的一颗子弹打中了他的左手。父亲感到左手一震,一股钻心的疼痛直袭而来。低头一看,只见左手鲜血不断冒出,皮肉模糊。此时,他看到那么多伤员在等待包扎、抢救,便再也顾不得自己的伤痛,快速地扯出一条纱布,简单将手缠绕后,便继续坚持着给伤员包扎。“多抢救一名伤员,就减少一名伤员的痛苦,就为抗日多出一把力。”父亲一边这样想,一边马不停蹄、准确无误地为伤员抢救包扎,全然不顾自己伤口还在流血,直到战斗基本结束。这时,连长看到他左手缠绕的纱布已被鲜血浸红,快速向他走来,关心地询问伤情。由于父亲已连续为八名伤员包扎伤口,筋疲力尽,加上左手过多出血,他有些坚持不住了。当感到连长站在身旁时,一抬头,还没等听清连长的问话,就感到一阵眩晕,眼前一黑,昏倒在地。事后才知,他左手的三根手指已被子弹打断。

        在以后的战斗岁月里,父亲在战场上为抢救伤员多次负伤。有一次负伤,累及双眼,左眼视力急剧下降,几乎失明。

        由于父亲在战斗中舍生忘死、果断地抢救伤员,得到上级领导的多次嘉奖。在一次庆功大会上,新四军四师首长专门表扬了父亲王从周,赞扬他多次负伤不下火线,坚持抢救伤员,直到自己昏厥的英勇行为,并号召全体指战员向他学习。那年,父亲光荣地被评为新四军模范卫生员,他的事迹还被刊登在新四军的《拂晓报》上广为宣传。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作者:

王苏凌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