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块弹片
孙仲引(1923-),江苏萧县人。1939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四军四师32团炮兵连指导员。解放后任海军装备部上海办事处主任。时任三营教导员。
宿北战役是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后,第一次以华东野战军的名义在被动的条件下对国民党军展开的运动战。1946年11月,国民党在占领苏中、淮南、淮北地区后,企图尽快消灭华野主力,或迫其主力北撤山东,迅速结束苏北战事。为此,国民党徐州剿总薛岳指挥二十五个半旅,分四路自东台、淮阴、宿迁、峄县向盐城、阜宁、涟水、沭阳及新沂、临沂进攻。
而此时,华中野战军与山东野战军主力正抓紧向苏北地区靠拢。
我军抓住薛岳四路进攻,正面宽度达一百五十公里,间隙大,派系多,且一路蛮横骄横,有大胆冒进的可能,决定以一部兵力钳制其三路,而集中第1、第2、第9纵和第7、第8师共二十四个团的主力兵力,歼灭由宿迁进攻的1部及整编69师。
我们第一阶段的任务主要是配合歼灭整编69师,切割阻援。涟水守备战,我们75团、老34团都上去了。接受任务之后,部队提前两三天赶到。简短动员后,大家不顾疲劳,连夜抢挖防御工事,干劲冲天。干部战士很清楚正面的敌军是整编74师、整编113师,来自广西的部队,都是赫赫有名的、很能打的国民党王牌军。为了对付坦克,我们还挖好了反坦克壕、陷阱。
敌人的主攻方向是3营,2营在3营的右翼,1营是团预备队。
我们3营的部署是:副营长率领1连,在整个3营阵地的最前面,一字排开,形成第一线阵地;3连在1连后面60-70米,形成第二线阵地;2连作为营预备队放在1连的右后侧,一是随时可以增援1连一线阵地,二是保证2、3营结合部不被敌人钻空子。营部指挥所距离一线阵地在70-150米之间,营部的重机枪可以打到一线阵地的当面敌人,可以配合掩护副营长他们1连的阵地。三个连队和营部指挥所之间都有交通沟相连,我和营、连干部分头巡视一、二线阵地,找敌人的薄弱环节。大家连夜挖了两天,所构筑的工事隐蔽性还行,不然的话和敌整编74师、113师这样的部队打个几天下来,部队打光都有可能。通讯班几个小鬼把营部指挥所挖好后,就主动下到一、二线阵地,和连里的干部、战士一道热火朝天地干起来。
天一亮,敌机轰炸就开始了。紧接着就伴随“嗖嗖嗖,嗖嗖嗖”的声音榴弹炮弹呼啸而至,整个阵地一片火海。大家还没反应过来,整营整连的敌人和他们的坦克就不要命地冲了上来,情况很是危急。
突然营长一声令下“打”,机枪、手榴弹毫不留情地射向了敌群。这些冲在前面的敌人纷纷倒下,尸横遍野。坦克有的陷入坑内,有的被炸毁。一直打到黄昏,整个阵地依然牢牢掌握在我们手里。
就这样,一直打了七天七夜,部队十分疲劳,伤亡过半。弹药早就打光了,战士们使用的弹药都是夜间从敌人死尸上扒下来的。就在第七天,1连基本打光,一线阵地处于胶着状态,反复易手。我不放心,带着营部和通讯班去增援。刚离开指挥所不到十米,通讯员王光武突然把我扑倒在地。只听“轰”的一声巨响,王光武倒在了血泊之中。我们都以为他不行了。正巧,担架组上来了。我立即命令他们将王光武抬回抢救。我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只要有一线希望,怎么也要救活他。
原来,爆炸的是一颗铁砂弹,把王光武打成了筛子,血肉模糊。
好在伤未及要害,终于把命保住了。后来医生护士从他身上一共捡出128块弹片和铁砂。
经过七天七夜的坚守,我们营圆满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阵地交给“皮旅(皮定均旅)”的一个营,我们归建9纵,奔赴歼灭整编69师的战场。
当时,128块弹片的故事曾在华东部队和地方广为流传,写这篇报道的就是后来任北京军区文化部部长的白艾。
(郑炜 孙晓红整理)
孙仲引
责任编辑:幽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