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为了祖国的利益与安全

       朱在望(1945-),湖北宜城人。1964年入伍,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航空兵团政委。时任空军飞行员。

 

       战争,对于今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来说,只是先辈们经历过、在影视作品中再现的历史回忆。如今我虽然也身处和平年代,但却非常有幸参加了新中国为数不多的对外用兵中的几次捍卫祖国尊严与主权的局部战争,其中印象深刻的当属发生在1974年春节期间的西沙之战。

       当时,我所在的部队是中央军委的战略机动部队,部队首长一再教育全体指战员:“为了祖国的利益,我们每个飞行员都要做到随时准备牺牲个人的一切。”正因为部队保持高度战备观念和随时升空保卫祖国神圣领空的思想准备,部队真正做到了上级要求的“一声令下,立即升空,用之能战,战之能胜”。

       那一年,我是一个刚参加战斗值班不久的飞行员,立志学习前辈飞行员在战斗中为国立功、争当英雄是我们这些有幸参加战斗的飞行员的最大愿望和前进动力。

       1974年的春节,在人们的期待中来临。对于紧张备战的一线部队而言,这既是一个喜气洋洋的春节,又是一个紧张有序的春节。时至中午,连队炊事班和空、地勤灶的大厨们忙碌着将烧好的美味佳肴摆满餐桌,平时难得一见的各种白酒、红酒、啤酒也都开启,有的连队领导已热情洋溢地作了祝酒词,端着酒杯向战士们祝酒了……正当部队指战员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之际,“呜-呜”,刺耳的一级战斗警报声响彻在军营上空。这“呜-呜”的警报声,让军营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一下子荡然无存。无论空勤、地勤,还是地面保障部队,所有指战员没有动一筷子美味佳肴,提起战斗装具,飞速向机场跑去。

       部队营房离机场有一公里左右的距离,如果徒手跑步对于生龙活虎的飞行人员来说,无疑是小菜一碟,但全副战斗着装要跑这一公里就非常不易了,特别是对于年已四十岁左右的团队领导来说就更不容易了。由于情况紧急,谁先跑到机场谁先上飞机。等到团长气喘吁吁跑到机场时,每架飞机都有飞行员坐在机舱内准备起飞了。团长一看急了,冲着我吼道:“朱在望,你下来,我这个当团长的没有飞机怎么指挥打仗?你和师长飞教练机去。”虽然一百个不高兴、不情愿,但又不能违反团长的命令,只好和师长同飞一架教练机到了海南前线机场。

       突如其来的紧急战备任务,对我们这些常备不懈的飞行人员而言如同家常便饭。但这种紧张气氛,对于千里迢迢赶到部队同亲人团聚的家属而言,却让她们手足无措。和我一起学飞行的一名战友、同学,与妻子结婚才三天。他上了前线,新婚燕尔的妻子吓得哭了起来:“他去打仗要是被打死了,回不来我可怎么办?”我和我妻子也是新婚不久,但她是一名军人,做好这批家属的工作就理所当然地落在她的身上。

       从战斗警报响起到部队全部安全转场到海南最南端的军用机场,总共用时一个小时多一点,比上级要求的时间还快了半个多小时,为此上级机关通报表扬了我们团队。

       在半年多时间里,我们天天巡逻在祖国的西沙上空,时刻准备歼灭一切敢于来犯之敌。在五六千米的高空俯瞰着祖国烟波浩渺的美丽的南海,东沙、西沙、南沙等岛屿如同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镶嵌在万里海疆。这片自古就属于中国的海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也有能力保卫她,决不允许任何敌人染指她、侵犯她。

       我强大的海、空军力量的威慑和参战指战员的高昂斗志,有效地遏制了邻国的冲动,在半年多的时间里,他们的飞机从没有在南海上空出现过。我们虽然有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但“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兵家之上策。海军部队在空军的配合、掩护下,狠狠地打击了邻国海上力量的嚣张气焰。最后,西沙之战以我军的胜利而结束。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作者:

朱在望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