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连当兵”的难忘岁月
华仁安(1933-),江苏无锡人。1949年参军,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工作。
1958年,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号召下,全军干部掀起了“下连当兵”的热潮,为那些缺乏在基层工作经历的机关干部提供了在艰苦环境下锻炼的绝好机会。我当时是南京军区司令部通信兵处的参谋,出了军校门,就进机关门,补上这一课非常必要,也十分紧迫。我被列入全处第一批下放海岛一线连队当兵的名单。为了表示我的决心,我早早就把长头发剃成了士兵的光头。元旦刚过,我们南京军区司、政、后机关近一百名年轻的参谋、干事、助理员就到达了浙江海防第一线。
我下放的连队是130加农炮连,被分配到指挥排测地班当测地员。驻地是嵊泗列岛中的枸杞岛。这个岛屿地处远海,解放后未驻过军。130炮连进驻,一切得从头开始。由于没有营房,全连分班借住在渔民家中。加农炮上岛没有炮位,得先修公路,然后打坑道。我报到后放下背包,就跟随比我们年轻许多的“老班长”到了筑路工地参加劳动,攀山爬坡,打眼放炮。最吃重的活是开山移石,两三人一个小组,用钢棍撬棒,要把数百上千斤的巨石撬起抛向悬崖大海,可想而知担在每人身上的分量该有多重。人的体力是锻炼出来的。开始甚感吃力,但干这活没多久,肩上的分量似乎轻多了。公路筑好、阵地修好,每门重炮都就位了,全连就算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
最艰难的任务要数打坑道。当年打坑道没有任何机械设备,全靠人工作业。工具是钢钎、铁锤加雷管、炸药,照明则靠嘎斯灯。所谓人工作业,就是一人掌钎,两人左右开弓抡大锤。十二磅重锤敲下去,只能打几毫米,碰上硬质石,钢钎不仅进不去,还会反弹出来,只有经过千锤、万锤,炮眼打成一米以上深,才能装雷管引导火索,填进炸药。一个作业面没有十几个一米以上的炮眼,起爆就炸不出坑道的深度。指标就是命令。当年正是大跃进年代,指标提了又提,不超出指标,休想过关。当时连里提出的口号是“不达指标不下山”,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劳动强度,加班突击,少睡觉甚至不睡觉。连队伙房为适应需要,干脆昼夜不停,每四小时开一餐饭。战士们每天就是吃饭换班、换班吃饭。最长的一次竟有十天下不了山。所谓下班也只有两三个小时,睡觉只能将岩石当床铺,用旧棉军衣当工作服裹在身上,闭眼打打瞌睡罢了。记得有一天下午时分,我抡了几个小时的十二磅大铁锤,已经筋疲力尽,找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准备躺下,恢复一下精力。突然间我听见远处大海上传来一阵阵微弱的歌声。因为岛上没有电,更没有收音机,已有许久没有听到如此悦耳的歌声了。我忘却了疲劳,起身站在岩石高峰上,极目远眺,在我眼前忽隐忽现出一艘白色的远洋巨轮,正行驶在公海航线上,歌声也似远似近随着海风飘到我的耳际。仔细辨听,从这巨轮扩音器播出来的歌声,竟然是我们最最熟悉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原来这是一艘我们中国的巨轮。听着这首歌,我感到从未有过的激动。太美妙动人了!我被这歌声陶醉了。仅仅一分多钟,这歌声由远及近,由近渐远,慢慢在我的耳边消失了。我对着远去的巨轮喊叫着,今天有缘在大洋中遇到了你,再见吧,祖国的巨轮!
在坑道掘进中,我们的作业队千辛万苦完成了五十多米的坑道毛洞,干部和战士都已很疲乏了。该休整了。为了战备的需要,大家尚未喘过气来,立即开始了军训。经过一个多月不分日夜的军训,我不仅学到了一些炮兵侦察兵的有关知识,尤其让我兴奋的是,在轻武器射击考核中,我的四四式苏制冲锋枪点射和连射均获得二十环的好成绩,被评为优秀。我们全连的射击成绩也很优异,连首长在靶场为我们获优秀成绩的战士戴上了大红花。夕阳映红了每个战士的脸庞,全连扛着靶子、背起枪支,迈着整齐的步伐,返回渔家村宿营地。啊!这是和平年代里的战斗洗礼,也是我人生道路上不能忘怀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