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心血溶入《群英谱》——深情追忆戴为然同志

  2011年8月24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里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党员,在革命队伍中失去了一位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就是戴为然同志。

  戴为然同志1916年5月出生于泰州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年轻时代就向往革命,追求真理。他1938年秋参加革命,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江苏泰县工委宣传部长、泰县战地服务团团长、兴东泰特区区委书记、兴东泰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等职务,为团结抗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配合新四军一部,沉重地打击了苏中国民党顽固派的挑衅,为黄桥战役的胜利,倾注了热血,贡献了力量。他任兴化县委书记期间,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辟与发展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在农民中发展党员,发动群众参军入伍,组建了地方武装3个团和区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抗战胜利后,他坚持在原地领导武装斗争,配合兄弟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解放区的侵犯,为最终打败国民党反动派,赢得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担任扬州地委副书记,南通地委副书记、书记等职务,在接管城市、恢复经济以及新区的土地改革、反对地主恶霸、镇压反革命等项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后来,他在担任江苏省委党校校长、江苏省委宣传部部长、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领导职务时,都能坚定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戴为然同志离开工作岗位后,继续关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建设,并出谋划策。他在担任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省党史学会领导期间,为我党历史研究及我省青少年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教育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特别是他通过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对我们党领导下的群众革命斗争史十分珍重、十分爱惜,自发地开展写史立标活动,他经过反复思考提出,应在全省为革命先烈,包括无名英雄们树碑立传,充分运用革命史迹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思想道德教育,并建议新建、修建、扩建一些纪念馆、塔、碑等,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使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锻炼成长。

  征编《江苏人民革命斗争群英谱》史料丛书,是戴为然于1995年向省委提出的建议,得到省委的重视和支持。这是写史方面的新事物,大家没有经验,在征编工作刚开始时,有一些审编人员不知从何处下手。当时年近90岁的戴为然、储江、康迪同志都亲自动手修改下面报上来的史稿,日夕劳作,令人感动。戴为然还将每卷书稿的修改内容,写成备忘录,形成规范文本,由编委办印成征编工作简报专辑,发给各市县参考。经他如此审改的书稿有10卷以上,写下的备忘录有30多万字。对如东、兴化、大丰、宿豫、姜堰、宝应、海安、高邮等市县的书稿,他费神最多。《群英谱·兴化分卷》的首篇文章《兴化人民革命斗争史略》,戴为然同志看了后不太满意,他亲自动手重写,夜以继日,通过5天的辛劳,写成了1万多字的高质量的史稿,大家甚为惊叹与敬佩。

  戴为然同志不仅亲自审改《群英谱》市、县分卷,还要求各单位在完成市、县分卷的前提下,尽可能将未被采用的文章再作补充、加工,编印成《群英谱》乡镇分册。他还亲自为乡镇分册作序,题写书名,如《黄海潮》等50多个乡镇分册的书名都是由他题写。兴化市27个乡镇全部编印了《群英谱》乡镇分册,每册中的“序”和书名,都是戴为然同志所作和所题,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敬慕和爱戴。

  《群英谱》编委会既重视广泛开展征编工作,强调保证质量,努力编信史、出精品;同时也督促各单位边征编、边宣传运用。为此,在戴为然等老同志的提议下,于2000年5月11日至12日在南京专门召开了“全省《群英谱》宣传运用工作会议”。戴为然因在会议中途腿部受伤住院,他还坚持看会议简报,了解会议情况。他在住院几个月时间里,时刻关心《群英谱》征编工作,每周都要约编委办负责同志到他床前汇报丛书征编进展情况,并提出要求。

  到目前为止,江苏省共征编出版《群英谱》系列丛书99卷,3000多万字,收录群众革命斗争英雄事迹33000多例。戴为然同志作为《群英谱》大型史料丛书征编出版工作的倡导者和发起人,为此套丛书的高质量出版,耗费了大量心血,每一卷书里都渗透着他的深情与汗水,都贯穿着他的精神和愿望。江苏许多地方只要谈到戴老,可以说,干部群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不伸出大拇指,称赞他为征编《群英谱》作出了突出贡献。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www.djnb.cn 作者:方秀龙 谭恩热 朱大礼 黄兆康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