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无限的敬仰和缅怀——记与郭述申老前辈的三次见面

  我从事党史工作近三十年,访问过许多曾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战斗过的老将军、老同志,他们常常提起郭述申同志,并亲切地称他“郭老”。从很多老同志的谈话中,我知道了郭老一些事迹。
  我第一次见到郭老是1984年初夏在六安地委召开的《皖西革命史》的审稿会上。
  1984年初夏,安徽六安地委根据省委关于“编写皖西革命史,修建纪念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指示,组织编写出《皖西革命史》初稿,召开审稿会,邀请老同志座谈,着重研究皖西革命斗争历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郭老1929年作为中央巡视员到鄂豫皖地区,先后担任过中共鄂豫皖边区特委书记,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委、皖西北道委书记,红27军、28军政委等职。他不仅是皖西革命根据地而且是整个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人和领导者之一,应邀参加了座谈会。当时,我作为会议的一名工作人员,承担会议记录和会议报道,因此有机会接触郭老等革命老前辈。
  6月9日上午10时许,几辆轿车驶进皖西宾馆一号楼前,一位身材高大、满头银发、神情矍铄的老同志在省顾委主任李世农同志的陪同下走下车来,同早已等候在此的地委、行署领导同志一一握手,互致问候。他就是人们所敬仰的郭述申同志。
  座谈会于10日上午正式开始,地委书记胡泉向老同志们汇报了《皖西革命史》初稿的编写经过、征求意见情况以及需要讨论的问题等。会议采取个别交谈和大会发言相结合的方法,审查和修改史稿。已是80高龄的郭老视力不好,便叫秘书郭奉滨将史稿读给他听,凡需要修改的地方,由他口授,秘书记录,一一作了认真仔细的改动。在15日下午的大会上,郭老结合自己当年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和抗战期间在安徽工作的经历作了长篇发言,对史稿中关于皖西苏区肃反、王明路线对安徽工作的影响等一些重大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会议期间,地委还安排老同志到金寨、霍山等地参观。郭老去金寨这天,起得特别早,车到金寨县城时才7时整。郭老在县领导陪同下参观金寨县革命博物馆。一件件展品、一张张历史照片,把郭老的思绪带回到战争年代,他不时地向讲解员提问:“金家寨在哪里?”“蒋光慈住在哪里?”“曾中生的照片怎么没有?”讲解员都一一作了回答。参观完陈列馆,郭老拾级而上,来到烈士纪念塔下。他深情地仰望着高大的塔身,又弯下身来抚摸着塔的座基,由郭奉滨一字一句地念诵着碑文,他神情庄严,伫立良久。
  回到招待所,已是11时了。郭老仔细地询问金寨县小学教育情况、林业情况、群众生活情况和烈士后代的情况。当县委书记何宗新同志向郭老汇报到金寨县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制定的“十年规划”和“十个主攻方向、五个不放松”措施时,郭老激动地说:“金寨山区有很多优越性,如果充分发挥出来,别处就很难赶上。现在省委、地委、县委都有决心要改变老区面貌,只要切实贯彻执行制定的规划,我相信金寨的面貌一定会改变。”
  时光荏苒,1991年金秋,我和段泽源同志赴京向中央有关领导赠送反映我省130位解放军将军革命生涯的画册——《将星璀璨》时,又见到了郭老。
  9月28日下午,我们在北京军区原副政委陈祥将军的带领下,来到红霞公寓郭老的家。郭老得知六安的同志来了,忙从书房里来到会客厅。当我们说明来意递过画册时,郭老立即拿来放大镜,一页一页看了起来,他高兴地说:“战争年代皖西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重大牺牲,许多好同志献出了生命,你们要好好利用这部画册宣传一下安徽,宣传一下皖西,皖西出了108名将军,是皖西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此时正是安徽洪灾过后不久,他关切地问起六安水灾损失和恢复情况,我们就所知道的情况向郭老作了汇报。当我讲到六安地区人民在百年未遇的洪水面前,为了保淮河大堤、两淮煤矿、津浦铁路和淮河下游城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毅然开闸泄洪、炸堤时,郭老动情地说:“老区人民又一次作出了牺牲,了不起啊!”陈祥将军见年老体弱的郭老太激动,连忙把画册中他和郭老参加党的七大会议在一起的合影照片翻给郭老看,这才转移了郭老的思路。
  1993年春节刚过,陈忠贞、李长福同志受《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编委会的嘱托,和我又一次进京,请郭老为该书作序。
  这时,郭老已八十有九,身体明显地比以前虚弱。可是,郭老为了写好这部史书的序言,几次和我们一起认真讨论序言初稿。特别是2月23日这天,他请来了原炮兵政委张池明将军、军事科学院姜为民、刘焕义同志和我们一起座谈。郭老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序,要反映这块根据地的客观发展过程、历史地位和作用、经验及教训,因此要认真琢磨,反复修改。在认真听取了与会同志的意见后,他指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历史,是千百万人民和很多付出生命的先烈们创造的,全书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突出人民群众的力量,全面反映党依靠人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苏维埃政权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等,史实不能错,评论要适当。郭老要我们把大家提出的意见进行消化吸收,将序言修改好,而后再送他审改。
  1994年7月23日下午,我正在起草有关新四军四支队方面的材料,听同室的一位同志沉痛地说:“郭老去世了……”我心头一惊,看着摆在我面前《人民日报》上刊登的讣告,老人家已于7月14日在北京去世了。
  后来,我和陈忠贞同志通过电话与郭老夫人许云联系得知:郭老在逝世前一天,嘱咐许云,要把捐给大连市教育奖励基金会的1000元准备好。他说过:“对教师进行表彰奖励,是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的好方法,我坚决支持。”在1992年他捐过1000元,基金会成立时也捐过1000元。3000元,在当时是不小的数字,是郭老平时节衣缩食攒下来的。在逝世的当天上午,郭老还嘱咐许云把他的积蓄拿出来,捐给孝感市教育基金会5000元,要赶早寄出。
  转眼,郭老离开我们已经19年了。19年来,郭老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郭老逝世后,根据郭老的遗愿,郭老的一部分骨灰撒在建国后他长期工作的大连,一部分骨灰撒在战争年代他同鄂豫皖人民共同战斗的大别山区。现在我退休了,有一个心愿,就是到河南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安放郭老骨灰的地方看一看,向郭老报告,六安到合肥的铁路早已建成,并建成了到武汉的高铁,每天有许多辆动车穿越于大别山区;我还要向郭老报告,霍邱铁矿早已开采,正在建设中的霍邱钢厂今年就可以投入生产……郭老听到这些,一定会含笑九泉的。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www.djnb.cn 作者:许正刚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