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李一氓与苏皖边区文化建设

  1945年11月1日,苏皖边区政府在淮阴成立,李一氓被推选为边区政府主席。在他带领下,全区人民进行民主建设,改造政权,恢复经济,重建家园,发展教育,繁荣文化,为创造一个“全中国民主建设的楷模”作出了重大贡献。李一氓重视文化工作,在短短一年时间内,以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卓越的领导艺术,为苏皖边区的文化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许多成绩。

  第一, 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和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李一氓是个大文人,能诗善文,书法也独树一帜。他不仅决策文化工作的方向,还直接参与文化活动的领导。边区政府成立后不到一个月,他亲自倡导成立了以华中文协为龙头的10多个文化团体,积极发展边区文化事业,将一大批文化人才聚集到一起,委以重任。李一氓深知人才的重要性,了解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所以他思贤若渴、爱才惜才。华中文协负责人、曾是鲁迅学生的文坛骁将黄源,当年路过淮阴,就是在边区政府热情挽留下,才留在了边区。

  1945年12月2日,华中解放区文化界人士在清江举行会议,组织华中文化协会,推举孙冶方、江上峰、韦悫等19人为筹委会委员。12月3日,举行第一次筹委会,推举阿英、黄源等7人为筹委会常务委员,决定筹建文艺协会、新闻记者联合会、社会科学联合会、自然科学协会、教育界联合会、诗歌协会、美术协会等团体作为华中文协的下属组织。在华中文协筹备会上,李一氓亲临讲话,对苏皖解放区文化工作者八年来在与日伪严酷的军事斗争环境下的艰苦奋斗精神表示肯定,并要求各地对文化工作者的创作给予高度的自由,同时还对华中文协所属各协会人员的住房、待遇等给予足够的关心。由于李一氓卓有成效的工作,一大批文化界著名人士被团结在华中分局和边区政府周围。据一些曾在边政府工作的老同志回忆,边区政府时期,每月配给普通的文化教员100斤大米,相当于当时区长的配给标准。由此可见边区文化工作者待遇之优厚。

  为了对抗战时期华中各解放区文化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总结,并提出新形势下文化工作的方向和任务,华中分局和边区政府于1946年3月18日到4月27日在清江城南公园召开了华中宣教大会。李一氓到会致开幕词和闭幕词。他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的文化工作方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是正确有效的。现在兵少了,工也较少,只有5万人,边区2300万人口,农民占90%以上,今后文化工作要以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解放区的文化发展的任务和政治任务是分不开的,在今天来讲,是反对封建文化……首先是发展农民文化”,“政府的文化教育政策,也应该是农民的文化教育政策。”他号召:“今后华中解放区文化宣传工作,应在两年内打下基础,这两年是我们文化工作者的突出时期。我们应该克服各种困难,下决心就自己的工作岗位,坚决地把工作做好”,“要把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起来。”这次华中宣教大会是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指引下,对华中解放区文化队伍的一次大检阅,文化工作的一次大交流,也是新形势下加强文化建设的一次大动员,在江淮大地上播下了种子,随即在解放战争中生根、开花,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第二,始终不渝地实践文化工作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

  (一)创建苏皖实验剧团和各县文工团。1944年春,为满足广大工农兵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培养造就文化干部,当时担任淮海区党委副书记兼行署主任的李一氓亲自倡导筹建了淮海实验剧团(1946年改名苏皖实验剧团)。该剧团与当时的延安平(京)剧院齐名,以改造平剧为主,在职演员70多人,主要演出剧目有《甘露寺》、《拳打镇关西》(周恩来与汪道涵合编)等,最著名的剧目是李一氓于繁忙的工作之余,在油灯下亲自编写的以明末农民起义为题材的大型历史剧《九宫山》。该剧在当地以及盐阜区的新四军第三师师部、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公演,汇报演出后,引起强烈反响,获得巨大成功。该剧艺术地揭示了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艺术上均有相当高的水准,对当时广大党员、干部如何适应抗战胜利的新形势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大力倡导工农兵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在华中分局和边区政府的领导下,李一氓积极组织全边区的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进行创作、演出,用文艺形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淮海戏是江苏六大剧种之一,唱腔、说白、行当都很齐备,它的形成和发展同李一氓的倡导是分不开的。1944年夏天,淮海行署组织文艺调演,沭阳的小戏班被调来演出时,李一氓问:“你们演的戏是什么戏?”沭阳的同志讲不出具体的名称,就说是我们淮海区的地方小戏。李一氓马上提出:“什么淮海区的地方小戏,就叫淮海小戏是啰。”从此,这一地方剧种就以淮海小戏命名,后来去掉“小”字,称为淮海戏。这一剧种由于李一氓的扶持,出现了《三星落》、《柴米河畔》、《小二黑结婚》等影响较大的现代戏和一些传统戏。农村戏剧运动的发展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减租运动、民兵工作、冬学等结合起来,在配合完成当时中心任务发挥了很大作用。

  第三,竭尽所能地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演戏要有舞台,发表作品要有报刊,没有阵地,文化工作者就没有施展才干的天地。边区政府刚成立,尽管财政困难,李一氓仍安排拨出专款,在清江城南公园瓦砾堆上动工兴建可容一千多人的大会堂。大会堂建成后,几乎每天都有文艺演出,先后在这里演出过的有华中军区文工团,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分区文工团,苏中剧团,雪峰大学文工团,新安旅行团,淮北大众文工团,还有第五分区的部分农村剧团和农村妇女剧团。演出的节目,话剧有《李闯王》、《甲申记》、《离离草》(苏中剧团)、《掼碗》、《淮阴之战》等;京剧有《九宫山》、《风波亭》、《救灾演出》等;淮剧有《渔滨河边》、《照减不误》等;其他还有小调剧、秧歌剧、方言话剧等。

  在李一氓的关心下,1946年3月,边区政府以原盐阜区的苏北美术工厂为基础,在清江市成立华中美术工厂,直属华中文化协会。工厂创作包括木刻、画领袖像、设计书籍封面、邮票图案及商品商标,平时还画宣传画,深入工厂、农村、连队开展群众文艺活动。6月,工厂创办了四开两版不定期的单色石印、采用网纹制版的《大众画报》,正面发表漫画,反面发表木刻作品,为各行各业服务。美术工厂还在城南公园主办了“延安木刻展览”,引起较大的轰动。在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苏皖解放区前夕,美术工作者们还坚持创作了许多大幅宣传画,竖立在淮阴城边河岸上,对敌军进行宣传。

  为了使文化工作者有发表自己作品的园地,边区政府成立后,不到一年时间里,共出版发行定期、不定期报刊32种,包括《新华日报》(华中版)、《江海导报》、《人民报》、《淮海报》、《清江工人报》等。李一氓十分关心新闻出版事业,边区政府创办了《民主建设》和《边府生活》两个刊物,他经常亲自撰写重要文章;他还为《华中少年》创刊号题词。全边区性的报纸《新华日报》(华中版),1945年12月9日创刊。为加强对该报的领导,华中分局成立了党报委员会,李一氓为委员会成员,范长江兼任社长和总编辑,包之静任副社长。当时该报与新华社华中总分社是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编辑部有近20人,分管地方版、国内外电讯版、副刊版和一个研究资料室,经理部下设发行科、总务科和印刷厂。为促进新闻事业的发展,李一氓还领导设立了华中新闻专科学校,各类培训班也相继创办。值得一提的是,边区政府为了配合广泛开展的扫盲运动,还印制了一批简易的识字课本、手册,对于提高边区人民,特别是农民的文化素质、政治觉悟起到了重要作用。

  苏皖边区政府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在李一氓的正确领导下,广大文化工作者坚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文化教育、新闻出版、文艺创作、戏剧、美术等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李一氓长于同文化人交往,善于组织文化活动,勤于文化艺术创造。回溯这段历史,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李一氓在人民的革命文化事业上作出的辉煌业绩,这对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www.djnb.cn 作者:王卫清 张冠中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