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红军讲故事
张化一(1911-2006),河南郾城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3年加入共青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曾任新四军第三师卫生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副政治委员等职。
在父亲程国璠的许多老战友中,我最熟悉的是原新四军三师的首任卫生部长张化一伯伯。张伯伯于1931年在江西宁都暴动中参加革命,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
父亲和张伯伯的第一次交往是在1941年夏季,日本鬼子向苏北解放区发动大“扫荡”之前。那天,张伯伯找到在三师司令部任作战教育参谋的父亲说:“卫生部人手不够,你陪我去一趟小镇上。”父亲不解地问:“去干什么?”张伯伯说:“要打仗了,去找个铁匠铺买些锯子,准备锯胳膊、锯腿。”我从父亲口中听到这个故事时还只有13岁,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深深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新四军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为了挽救战士的生命,竟然用铁匠铺的锯子截肢!后来,我见到张伯伯时还特意向他求证此事。虽然事隔几十年,张伯伯表情依然凝重且严肃:“是啊。那时候根本没有医疗器械,为了抢救伤员只能这么做啊!”
受父亲的影响,我对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特别崇敬,张伯伯也很乐意对我讲他在红军时期的经历。张伯伯说,红军时期我党就非常重视思想教育工作,部队在休整时经常组织官兵进行政治学习。记得有一次学习的讨论题目是:赵博生、董振堂原来都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赵博生是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董振堂是该军七十三旅旅长,1931年在江西宁都率部起义参加红军),为什么们会放弃高官厚禄投奔红军?讨论中战士们纷纷发言:我们红军是穷人的队伍,是要为所有的劳苦大众谋幸福,不是为了个人利益而打天下的,所以我们红军的队伍才会不断发展壮大,不断打胜仗。有一个贫雇农出身的战士说:“我们红军就像趴在牛粪上的苍蝇,那是越打越多啊!”这个战士是以他在农村的生活体验打比方,用趴在牛粪上的苍蝇被人轰起后漫天飞舞的形象,来比喻红军队伍的壮大。这个比方虽然不雅,却也生动。
张伯伯说:“红军开始长征后,进入了革命最艰苦的阶段。离开了根据地,没有了后勤保障,除了行军打仗、缺医少药以外,最大的困难是没有粮食。饥饿、伤病、疲劳使得许多红军战士倒在了长征路上。部队每到一个驻地,首要任务是筹集粮食。可是没有钱,怎么买粮?于是很多干部、战士主动去帮助老乡干活,老乡有时就会送一些干粮给我们。但在荒无人迹的地区,就只能靠草根、树皮充饥。1935年2月,我们二渡赤水回师遵义,那里满山的树上结着一种野果,已经成熟了。我们就将果子摘下切成片晒干,装进干粮袋当粮食。”我问他:“吃过草根、树皮没有?”他说:“那些都吃过,还吃过蒙在鼓面上的牛皮。但是没有吃过皮带,因为皮带加工过很多次了,估计不能吃了。”
张伯伯还说:“有一次,我带了几个战士去离驻地十几里外的一个村庄打土豪,杀了地主家一头猪。扛着回部队的路上,正好碰到朱总司令带着警卫员过来。总司令很和蔼地和我们打招呼,坐下和我们拉家常。总司令关心地询问我们:都是哪里人,在哪个部队,参加红军几年了。并且鼓励我们要克服眼前的困难,增强信心,要看到革命的前途,大家听了很受鼓舞。分手之后我们突然想起,刚才总司令无意之中说到一句“土豆很好吃”。觉得有些奇怪,马上追赶上去,把总司令的警卫员叫到一边悄悄地询问:朱总司令最近吃些什么?警卫员说:“总司令已经几天没有粮食了,每天就是吃几个土豆。我们一听不禁感慨万分,总司令和我们一样同甘共苦啊!于是马上割下一条猪腿交给警卫员,请他带给朱总司令。”
今天,经历过浴血奋战的老一辈革命军人大多离我们而去,当年亲耳聆听这些故事的我们也都迈入花甲之年。虽然现在的情况比起当年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革命战争年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