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战窦楼,击溃日军骑兵
彭雪枫(1907-1944),河南镇平人。1925年入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时期,历任八路军总部参谋处长、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兼政委等职。中国人民解放军36位军事家之一。2009年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时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
孟昭贤(1920-1994),河南睢县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时期,历任新四军排长、副连长、骑兵团大队党支部书记、副大队长等职。时任新四军游击支队第三大队通信员。
孟秀玲是孟昭贤的女儿。
1938年10月12日,彭雪枫率领的从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出发的新四军游击支队、肖望东率领的先遣大队、吴芝圃率领的豫东人民抗日游击第三支队、楚博和胡晓初领导的部分西华人民抗日自卫军四支队伍在西华县北的杜岗村一带会师了。会师大会上宣布三支队伍(西华部队暂不编入)合编为新四军游击支队,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吴芝圃任副司令员,张震任参谋长,肖望东任政治部主任,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下辖3个大队和1个警卫连,共有1020人。
10月24日晨,整编后的新四军游击支队安全渡过了黄河,到达西华县的东夏亭和淮阳的袁楼一带,正式进入日伪军统治的敌占区,并趁夜向鹿邑进发。25日夜,穿过淮(阳)太(康)公路的日军封锁线,26日到达敌后淮阳县的窦楼地区。当地民众无不欢欣鼓舞,热情接待子弟兵。
窦楼是一个普通的村庄,西侧紧靠淮阳到柘城的公路,位于淮阳、太康、鹿邑三县接合部。太康驻有日军骑兵300余人,淮阳驻有日伪军200余人,两条公路上常有日军汽车及骑兵往返。距窦楼18里的戴集就有一个日军据点,指挥官是林津少尉。
1938年10月26日傍晚,游击支队在窦楼等村庄宿营。27日早饭后,正准备出发,突然响起枪声,哨兵跑来报告:南边村庄有日军向我扑来,已进至马菜园以北无名高地。原来,窦楼东的双庙刘村有一个叫张老免的大地主,派人向戴集日军据点报了信。接到情报后,日军骑兵小队30多人在林津少尉的率领下向窦楼奔袭而来,打算突袭我游击支队。
彭雪枫司令员和张震参谋长了解情况后,迅速指挥全支队应战,下达命令:直属队和第二大队一部迅速占领村南马菜园以北起伏地正面阻击敌人;第一大队主力由东而西,第三大队由西而东,包抄迎击敌人。
正面阻击敌人的战斗很激烈,敌骑兵机枪火力十分凶猛,游击支队首长亲自带着直属队和第二大队顽强地与敌人战斗。当时我军的武器简陋,仅有4挺苏式轻机枪,还有1支花20元钱从国民党伤兵手里买来的钢枪,其他枪支均为当地土造,打一枪后弹壳都不容易退出来。一些战士又是初次参加战斗没有经验,有的战士惊叫起来,有的不会用枪,游击支队首长连忙让他们卧倒不要动,自己端起一挺轻机枪打了起来,一梭子扫过去,把日军打散了。这时一颗子弹飞来,穿过他的右大腿,顿时鲜血直流,经卫生员包扎后,他忍住伤痛继续指挥正面阻击敌人,敌人终于被压制下去,双方形成对峙。
战斗中,司令部参谋程朝先、警卫排长崔云瑞、副排长姚克、战士阎立泰和易正干等向日军边冲边射击,打得英勇顽强。阎立泰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4岁;程朝先、姚克、易正干先后负伤。
第一、第三大队奉命分别从东西两侧向敌发起攻击。彭雪枫司令员指挥第三大队八中队中队长吴守训带领七、八中队的孟昭贤、朱流芳、吴景顺等10多个战士,猛插到敌人左侧。吴守训见日军指挥官林津少尉手持指挥刀,哇哩哇啦地指挥作战,就要过来通信员孙志伟手中的“马拐枪”,单膝着地,屏息瞄准,“叭”的一声,林津应声倒地,又一枪击中去搀扶林津的鬼子,再一枪打伤了日军的重机枪手,连续打死打伤了5个鬼子。接着他率领第三大队向敌人猛打猛冲。敌人见三面受敌,指挥官毙命,便向西南撤退逃跑。
经2个小时激战,战斗胜利结束。此次战斗,击毙日军林津少尉以下10余人,缴获机枪弹500余发以及指挥刀、步枪、大衣、钢盔等战利品。
窦楼之战是新四军游击支队挺进豫东敌后的处女战,首战告捷,戳穿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和胜利信心,扩大了新四军在豫东地区的影响。
(孟秀玲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