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军工战线上的女兵

        张凤云(1927-),安徽芜湖人,1942年参加新四军,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山东省济南工业局工作。时任新四军二师军工处二厂弹药装配员。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打到安徽芜湖时,我才12岁。我目睹了日军野蛮的行径,他们实行惨无人道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把我们村里的很多老百姓都杀掉了,令人触目惊心。我一家人及时逃跑,才幸免于难。

       我们全家逃难来到了安徽芜湖繁昌县,那儿有新四军的队。

       1942年2月,我16岁时,离开家,参加了新四军。在淮南二师,被分配到军工二厂装配车间工作。开始,我对革命的道理懂得不多,只知道搞军工生产是为了向前方部队提供弹药,消灭敌人。为了提高我们的思想觉悟和制造武器弹药的本领,厂长吴运铎同志每星期来上技术课,手把手教我们。指导员洪泽同志每星期给我们上文化课和政治课,讲革命的道理,帮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使我们懂得了许多道理,在党的哺育下不断成长。

       在抗日战争艰难困苦的岁月中,我在部队亲眼看见了许多英雄人物和事迹,难以忘怀。那时,我们所在的军工厂在淮南高邮新敦庙,主要从事装配步枪子弹、迫击炮弹、手榴弹的任务,危险性很大,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事故。一次,厂长吴运铎同志在研究迫击炮弹的引信时,突然爆炸,两只手和眼睛炸成重伤,当场昏迷,被送到医院抢救后才得以脱险。伤口稍好一些,他就偷偷跑出医院,回到厂里,又与同志们一起战斗。他这种忘我的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斗志,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那时,吴运铎同志让我负责学习、研究化学,同时还给了我一本化学书。书有一寸厚,时至今日,我还保留着已经发黄了的各种弹药的配方小册子。在淮南二厂,我通过认真刻苦地学习,懂得了什么叫作化学,为什么要研究它,它与我们军工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和作用,并把学来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中。那时,我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是配做炸药,任务既艰巨又光荣,同时也充满了危险,经常面临生死考验。

       当时我们获取炸药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自己碾制。二是从缴获的炮弹中提取。但这项工作十分危险,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意外。1943年的一个早上,我们正在研究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山炮炮弹的引信时,突然爆炸,厂长泰承祥和装配股长杨顺荣当场牺牲,班长虞秀英同志身受重伤,经多方抢救才脱离生命危险。我当时也在场,适逢班长虞秀英叫我快去拿一把小刀,我起身快步离开后几秒钟,就发生了强烈的爆炸,我幸免于难。

       1945年春天,随着战争发展的需要,我们又开始试验制造水雷。一天,我们在作业场按图纸分工制造水雷部件,一部分人往部件里面填装药。突然,一声巨响,水雷部件发生了爆炸,远在二三十里地外的老百姓都听到了爆炸声。正在现场工作的五位战友当场牺牲。我和蒯玉龙两人在同一个作业场里装配手榴弹,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气浪震得晕了过去……待醒来时,身上溅满了战友的鲜血,我又一次幸免于难。为了悼念牺牲的战友,罗炳辉将军专程来到作业现场,追思离去的英雄。

       我当初参加革命时,就不图回报,随时都准备为革命牺牲自己,所以干什么工作都抢着前、冲在前。如今自己还幸运地活着,但想起那些为了革命捐躯的战友,总是禁不住地为他们流泪。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作者:张凤云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