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芦家滩阻击战

       廖政国(1915-1972),河南息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长、营长、副团长、代团长。参加了长征。全面抗战时期,历任新四军营长、支队长、团长、旅长,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曾任二十军副军长、军长,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舟嵊要塞区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朝鲜民主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时任新四军一师一旅一团团长。

       廖颖是廖政国的女儿。

 

       1944年3月5日清晨,狂风骤起,飞沙走石。隐蔽在芦家滩战壕中的是专门为打车桥战役临时组成的第一纵队:一旅一团与特务三团一营、三分区特务营的两个连,纵队由任一团团长的廖政国指挥,部队部署在车桥西北方向芦家滩、石头桥一线,待机歼灭淮安方向的日军增援部队。

       上午军区通报:凌晨战斗打响后,主攻车桥镇的第二纵队三旅七团以及军区炮兵大队已攻入镇内,连克50多座碉堡,发展极为顺利,正准备向车桥镇东南角日军驻守的小土围子发起攻击;车桥以南,曹甸镇的日伪军出动,试图对车桥增援,进至大施河时,立即遭到同样担任打援任务的第三纵队十八旅五十二团等部的阻击,敌人被迫撤回。据侦察员报告:三师骑兵队在淮安到车桥公路以北佯动,迫使增援的日军只能沿着公路前往车桥。直到下午,只见漫天的黄沙,不见鬼子的踪影。“战斗这样顺利,鬼子还来不来增援?”纵队指挥部的参谋们都在焦急地低声议论着。

       车桥,位于我苏中、苏北、淮南、淮北四块根据地交界处,是日军华北派遣军和华中派遣军的接合部。遵照中央关于集中力量打击日伪军、巩固与扩大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军区首长制定了车桥战役的方案,采用攻点打援的战法。廖政国带领的一旅一团接受的任务是在车桥以西打援,战场定在芦家滩一带。

       3月4夜,部队一路急行军到达车桥以西的打援地点。这里南靠东西界河,河水湍急,河岸险陡;北为一片芦苇草荡,约宽一里,长二里;中间形成一个狭窄的口袋形地域,淮安到车桥的公路由此穿过,敌人只能走这条公路前往增援。如果敌人进入了“口袋”,战局会难以掌控。廖政国因此部署一个营在“口袋”前方,正面构筑阵地阻击,主力则隐蔽于芦家滩以北一线,以便在适当时机出击。如果增援的敌人被阻击而后撤,只能进入小韩庄一带。

       3月5日下午3时,侦察员传来喜讯:240余名日军乘坐卡车来了。

       敌人到了周村附近,先是一阵炮轰。未发现动静,便一部分沿公路搜索前进,其余仍乘车跟进。在离我军正面阵地200米处,突然遭到三营的袭击。敌人迅速下车,立即向我军正面进攻,一部分向公路以北一线散开,这些散开的敌人正好进入了我预先埋好的地雷阵。只见阵阵黄沙冲天,烟尘迷漫,敌人被迫龟伏于我军阵地前。而另一部分向我军阵地右侧东北方向迂回。廖政国当即命令四连从北向南运动,从侧面打击敌人。从观察点远远望去,只见四连战士在一片开阔地上,一个班一个班跃进式前进,一枪不发,就好似在演练。当他们接近敌人后才猛然开火,很快将敌人逼退到小韩庄附近,没了动静。

       4时许,侦察员报告,第二批增援日军约200人将到。廖政国指挥六连沿公路北面远距离出击,这是要将两批援军隔开。一团六连素以攻击勇猛闻名全团,接敌极为迅速。一阵手榴弹给第二批援敌以迎头痛击,随后把他们压缩在小西庄以南。到下午6时,先后来了四批援敌。第三批被我军阻击住,第四批过来,又被阻住。公路上和路两侧的枪声与手榴弹爆炸声响成一片,还带着阵阵的地雷爆炸声。增援的日军被节节隔断,前后不能相顾,犹如被分尸的巨蟒。

       这时,侦察员查明:前来车桥增援的是日军六十五师团七十二旅团的六十大队,由山泽大佐亲自率领前往。山泽为人凶狠好斗,性情暴躁,每战都会亲临前线。清晨他亲自带领第一批部队从淮阴上车,原先以为稍经战斗,即可增援车桥,谁知遭到我军的阻击,便急电催促各据点日军驰援。先后一共调来了三批援军,我军照单全收,将其分段阻击。

       时至黄昏,狂风渐止。突然正面阵地上响起密集的枪声、呐喊声,而且越来越响……原来,被阻击的日军在小韩庄会合后,即向我正面阵地发起猛攻,仍想突过我军阵地,直驱车桥增援。

       就在这时,指挥所的参谋从一位负伤后与部队失联的新兵那得知,鬼子冲到他们连的后面去了。意外的情报使廖政国决定修正晚上的总攻方案,提早总攻时间。并派通信员火速通知各部,命令二营和分区特务营分头向韩庄发起攻击,插入敌人阵地后首先将敌切成几段,再以抵近作战和白刃格斗歼灭敌人。

       之后的一切行动,都是按预先部署进行着。指挥所又进到了小东庄。月光下,韩庄清晰可见。我军攻击部队正肃静地运动着。

       不一会儿,火光一闪,轰隆隆响起了一片爆炸声,战斗打响了。日军的掷弹筒也不停地还击,轻重机枪声重重叠叠……各部报告:六连首先于韩庄西北突破敌军阵地,接着四连从北面、特务营一连从西面分别攻入韩庄,最后,五连也自东面突破。

       这样,韩庄的日军就被截成四段。我军突入韩庄后,敌我之间,立刻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肉搏战。整个村庄刀光闪闪,喊杀声响彻夜空,鬼子不断倒下。擒贼先擒王,廖政国命令各部:“专打鬼子指挥员,专打山泽大佐。”各连的神枪手们得到命令,立即各显神通,找好隐蔽点,专门寻找身着呢大衣、挥舞指挥刀、大声号叫的鬼子指挥官打。晚上10时左右,二营押送的日军俘虏中有一名用担架抬着的、负了重伤的鬼子军官。他满脸的血渍,先前还在担架上一路翻滚着、吼叫着,但此时已毫无声息了。经俘虏辨认,他正是山泽大佐。

       正当韩庄敌我双方白刃战激烈之际,一股敌人窜到了韩庄以东,准备徒涉芦草荡。廖政国立即使用了预备队(一营二、三连),由石桥头向芦草荡以东小马庄出击。

       小马庄三面环水,河道险陡,一面是毫无遮掩的开阔地。部队进至小马庄,果然发现残敌依庄据守。日军也发现了我军,双方同时鸣枪。我军在庄内与日军展开逐屋争夺,战士们上屋揭瓦、敲墙挖洞、巷内肉搏。虽然也做了阵前喊话,可日军仍垂死挣扎,拒不投降,致使我军数次攻击都无功而返。无奈之下,便在屋外架起了高粱秆准备火攻。顷刻间,小马庄内烈火熊熊,映红夜空……敌人完全溃败了,四散逃窜。这时,“缴大炮啊!”“捉活鬼子啊!”的呼喊声在夜空中此起彼伏。小马庄内侥幸逃出来的鬼子,一个个向芦草荡里跳,企图逃窜。战士们毫不示弱,也在芦草荡里就像赶水鸭子一样擒拿着鬼子,此时的日军全没了往日“皇军”的威风。

       6日清晨,战场一片寂静。这时第六批增援日军来了,他们与被堵在“口袋”外的第五批援敌会合后,便以轻型坦克和装甲车开路,瞎轰乱射,掩护着后面的汽车前进。这时,廖政国指挥特务营出击。只用了半个小时,遭到阻击的日军便随坦克与装甲车转身向万塘据点撤去。至此,廖政国带领第一纵队圆满完成了芦家滩打援的战斗任务。

       车桥战役揭开了苏中军区战略反攻的序幕,新四军第一师全歼日军465人,俘虏24人;歼灭伪军483人,俘虏160余人。车桥战役后,我军趁胜将曹甸、泾口、周庄、塔儿头、望直港等十多处敌伪重据点收复。在中国十四年抗战史上,这是1944年以前,在一次战役中生俘日军最多的一次。这一胜利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与淮北根据地的联系,巩固了苏中抗日根据地。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作者:廖颖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