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英雄血洒大官庄

       李干辉(1905-1974),别名李清,广东惠州人。1925年入党,参加了省港工人大罢工和广州起义。1934年任红一方面军第二十三师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6年任延安抗大十四队队长。全面抗战期间,于1940年调新四军工作,任抗大四分校政治部主任、一师七团政委、五十二团政委、三分区副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苏南军区副政委、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时任新四军十八旅五十二团政委。

       颜伏(1911-1995),原名颜宗羲,四川梁山(现重庆梁平)人。1932年参加共青团,193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北京做党的地下工作。1937年5月进入抗大二期十四队学习军事,1937年底毕业后分配到新四军军部任作战参谋。全面抗战时期任新四军六师作战科长、团参谋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任炮兵师师长。曾任山东军区炮兵司令员、济南军区炮兵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少将。荣获八一奖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时任新四军十八旅五十二团参谋长。

       颜宁为颜伏的儿子。

 

       在江苏宝应东南面有一个村庄,据说该村历史上曾出过一位宰相,所以叫大官庄。

       大官庄靠近交通要道宁(南京)淮(淮阴)公路,交通便利,物产丰富,是战略要点。日军占领淮阴、宝应后,安排伪军第二十八师教导总队三队400余人驻守在此地。这伙伪军原是国民党的部队,军纪败坏,但都是战斗骨干,军事技术较好,战斗力较强。投靠日寇后,是淮宝地区最死心塌地投靠日军、祸害老百姓最猖狂的一支伪军。

       这个据点四周三面环水,一面是陆地,地势平坦。据点周围筑有高墙,有多座碉堡和其他辅助防御工事,驻守的伪军武器装备精良,配有一挺重机枪、数挺轻机枪,火力很猛,易守难攻。这个据点是阻断我苏中、淮北根据地联系的一颗毒钉子。为了打击伪军的猖狂气焰,打通苏中、淮北两块抗日根据地的联系,苏中军区命令十八旅五十二团拔掉敌人的这个据点。

       1944年1月5日,大雪纷飞。五十二团一营一、二连,二营六连,三营八连共4个步兵连,加上团部重机枪排,联手攻打大官庄,三师还专门派了一门平射炮来支援。整个战斗分为攻坚和打援两部分,攻坚战斗由团政委李干辉担任指挥,团参谋长颜伏任副指挥。

       李干辉政委在部队动员时说:“我们在安丰大练兵练得怎样,今天是个考试,我们一定要取得满意的结果。”战斗从深夜11点发起,翌日上午10点结束,激战11个小时彻底解决战斗,援敌还没有出发,守敌已经被全歼。部队打得很勇猛,简直是“不要命”。拂晓前已将敌人大部解决,剩下的躲进两个大碉堡进行顽抗。碉堡很坚固,平射炮只有三发炮弹,没能把它摧垮。天渐渐亮了,李政委说:“天亮了,白天打仗也有白天打仗的好处,你看那枪眼和碉堡口都看得清清楚楚的。大家把大练兵练出来的射击、投弹本领都拿出来吧。”于是,一发发子弹穿进枪眼,一颗颗手榴弹扔进碉堡口。

       上午10点,两个碉堡终于拿下了。战斗毙伤敌人200余人,俘虏敌人200余人。枪声刚停,大官庄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民撑来了100多条小船,帮助五十二团把缴获的枪支弹药、物资和俘获的伪军官兵都运走了。苏中、淮北两块根据地之间拔掉了一颗钉子。

       大官庄战斗中,五十二团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一营营长陶祖全、副营长叶诚忠英勇牺牲,还牺牲了9位战士。陶祖全、叶诚忠两人亲如兄弟,战斗发起时,两人争着带队出击。陶祖全说:“年轻些,应该我带突击队。”叶诚忠说:“我是副职,突击队应该我带。”陶祖全不容争辩,跃过壕沟带队冲了上去,叶诚忠只好守着营部的指挥位置。陶祖全带队刚过了河,一发子弹击中他的腹部,血流如注,肚肠也流了出来。他忍着剧痛,将肠子塞回肚里,继续指挥战斗。终因伤势太重,流血太多昏倒,被抢救下火线后牺牲了。叶诚忠听说营长负重伤了,立刻去找营长。到救护所后,听说营长已经牺牲。他强忍心中悲愤,重新组织进攻兵力,迅速重组了突击班和火力班,分配了任务,交代了突击路线,喊了一声:“同志们为营长报仇啊!”他领着队伍向敌人碉堡的侧翼插去。这时敌碉堡里射出密集的枪弹,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他的胸膛,鲜血立刻染红了雪地。部队按照他指挥的路线打下了碉堡,但是副营长叶诚忠却壮烈牺牲了。

       陶祖全原是上海的工人,中共地下党员,全面抗战爆发后党组织派他参加了新四军。原来不懂军事的他,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很快学会了打仗,当了连队指导员。江南八字桥战斗中他左臂负伤,急需手术,卫生队却没有麻药,他要了一块毛巾,咬在嘴里,把左臂伸给医生,要求医生直接开刀。医生一咬牙,把手术刀插进他的伤口,挖出弹头,又用手术刀刮除他臂骨上的火药余毒,周围的人都不忍心看了。他紧咬着毛巾,始终没有哼一声,医生、护士都佩服他是硬汉子。在多次战斗中,他不仅善于做政治工作,也是一个很好的军事指挥员,部队进入淮宝地区后,他从二营教导员调任一营营长。在安丰大练兵中,他以以身作则、严格要求部队闻名于全团。凡是要求战士做到的,他都首先做到。三大技术他熟练掌握,其他如跳高、跳远、越野跑、超越障碍、划船等,他都争先。同志们说,营长负过四次伤,左臂伤残,不应该和战士一样要求。他说:“各项技术我可能达不到战士那样的高标准,但不能不及格。”部队驻金吾庄时,有一天出操回来,他突然要通信班把途经的3米多宽小河上的独木桥搬掉,转身向战士们笑着说:“大家跳过河去,不跳过去不给饭吃啊!”说完他退后两步,急步纵身跃到了河对岸,全营战士随后一一跃过了河,包括胆子最小的战士。

       叶诚忠是闽东老红军,经历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身经百战,是阳澄湖36个伤病员中的排长,以后在“新江抗”主力部队二支队一连当副连长,屡立战功。奇袭梅李,他带一个突击组杀入敌人后院,缴获一挺机枪;在张家浜围歼战中,他纵身跳入冰河,与战友并顶住木桥,为冲锋部队开辟了冲锋道路;血战阳沟楼,他右手负伤,左手挥舞大刀,劈死血债累累的日寇小队长;沙洲反“清乡”,他带一个连一星期伏击敌人3次,打得敌人晕头转向;江阴八圩港伏击日寇,他把敌人放到三四十米处,才命令各种火器一齐开火,打得日寇鬼哭狼嚎,尸横遍野;桐岐庙火烧日寇,使30多个鬼子兵葬身大火。但是叶诚忠家庭贫困,从小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参加红军后,他一直刻苦学习,但方法不大对头,进步不大。

       陶祖全来一营当营长后,两人朝夕相处,相互学习。陶祖全手把手地教他判读地图、起草战斗文书和写工作汇报,教他语文和算术,还教他用毛笔练习写字。他坚持不懈学习,哪怕行军打仗,一到宿营地就学习,直到深夜。叶诚忠的文化水平短时间里有很大进步,成为全团干部的学习模范。

       陶祖全、叶诚忠等11位大官庄战斗牺牲的烈士遗体被安葬在大官庄东侧的夏沟帮南。解放后,为纪念两位英雄,宝应县委、县政府决定,将附近的乐侨乡命名为祖全乡,大官庄乡命名为诚忠乡。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作者:颜宁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