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死不屈的年轻共产党员钱毅
钱毅(1925-1947),原名钱厚庆,安徽芜湖人。中共党员。16岁时随父亲、著名文学家阿英(钱杏邨)到达苏中抗日根据地。时任新华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
钱厚祥(1930-),安徽芜湖人。1941年参加革命,1958年入党。曾任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摄影记者。
1947年初,正是国民党猖狂进攻我根据地,挑起内战的严峻时刻,时任新华通讯社盐阜分社特派记者的年轻共产党员钱毅,深入到国民党占据的苏北淮安县城郊石塘区采访当地民兵武装对敌斗争情况,在他牺牲前十天(2月23日)给他姐姐钱璎的信中谈道:“我离开地委来到石塘区,我与北联防(离淮安城南门最近的一个联防)在一起,每天随他们上西活动(砖桥一带),早出晚归。六天里,我们打了两次仗。一次,我们在一个地形不很好的旷野向敌人射击,撤退时,有大半里地没有一点掩蔽物,子弹尽从背后窜过去,跑下来也好笑了一阵。虽然过去也经历过危险,但现在我还带着初次遭受的心情来思念它们。我在战斗空隙中,坐在田埂上向联防队员谈论材料。联防队员又两次在黑夜掩护我到鹅钱乡访问居民,这一切,使我极为激动。我也感到能这样为党工作,是我的光荣,是吗?……这里的材料,可以说是多极了,脑子里好像要溢出来似的,只有等几天后,离开此地回地委机关,坐着慢慢写。”3月1日,在采访活动即将结束时,由于还乡团的告密,国民党部队于拂晓包围了他们宿营的村子。在突围中,钱毅不幸被捕。
敌人审问他:“你是不是新四军?”
他昂首挺胸地说:“你没有资格同我谈话!”
敌人气急败坏地威胁他,又对他严刑拷打,诱逼他自首。
他声色俱厉地回答:“宁可枪毙,决不自首!”
敌人第二天就在淮安郊区杀害了他,一个年仅22岁的年轻共产党员为了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钱毅光荣牺牲后,延安新华社及苏北、山东革命根据地的报刊都发表了消息。黄克诚师长特为他的牺牲题词:“威武不能屈,临难不苟免,是真正的人民英雄。”
钱毅是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文学史家阿英(钱杏邨)的长子,1925年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1928年3岁时随父迁居上海。他自幼聪慧好学,受到家庭影响而爱好文艺戏剧,中学时期就在课余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子夜剧社演出,后又参加上海剧艺社、新艺剧社,曾主演《高尔基童年》《夜上海》《一年间》《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剧。当年柳亚子先生看了他的演出,还特为其题词。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被日军占领。他怀着对侵略者的愤恨,随父亲毅然离开上海,到苏北抗日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成为一名真正的抗日战士。先是在新四军一师一旅战地服务团,后转三师鲁迅艺术工作团。1943年大“扫荡”时,调到东海大队,担任文化政治工作。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他对革命事业与文艺工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立志为大众化的革命文艺献身。
1944年,他任《盐阜大众报》编辑,在主编赵平生的殷切教导下虚心向群众学习,进步迅速。他工作上刻苦耐劳,作风深入,为培养工农作者不遗余力。农民出身的著名作家、安徽省文联原主席陈登科就是在他的帮助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他还写作了《怎样写》《庄稼话》等书,以帮助工农群众提高文化水平。
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就预见到这是“世界内战史上最大、最有意义的一次内战,亲身处在这内战的最重要一个战场,是无比光荣与优越的机遇”。可惜的是,他还未及用自己的笔记录下这场规模宏大的人民战争,未及看到胜利的曙光,就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让所有熟悉他、知道他的人为之万分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