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灵长眠梅园丘
奚兴章(1921-1941),上海南汇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时任中共领导的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军需副官。
奚克平是奚兴章的儿子。
浙东余姚十六户村是我党领导下的“暂三纵”的驻地。1941年12月12日拂晓,从西南、正西和西北方向连续传来岗哨的鸣枪声。哨兵在浓雾中隐约发现几个运动的黑点,多次鸣枪报警均没有反应,以为是早起下海的渔民。但这个异常情况还是引起纵队队部领导的高度警觉。纵队司令朱人俊立即命令部队向东转移,特别大队在前,纵队部居中,三大队断后,依次行进到指定地点集合。
此时,一个中队的日本鬼子在汉奸诸某的引领下正隐蔽在干涸的引水沟内。他们身穿蓑衣,头戴斗笠,伪装成当地下海的渔民,又抓了渔民沈某等四人作挑夫来迷惑我军,借着能见度仅有数十米的大雾,一直在暗中窥视着我军动向。
“暂三纵”主力部队沿着四丘塘前坡向东急行军,狡猾的鬼子却沿北边的五丘塘的后坡紧紧尾随。当“暂三纵”主力部队走到晒盐的坨基时,鬼子抢先占领有利地形伺机袭击。这时天将破晓,浓雾也正渐渐散去,担任后卫的三大队正踏着泥泞的小路拐到东花丘与梅园丘交叉路口时,突然从东花丘的西北角射来密集的子弹。
三大队近80人的队伍完全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大队长陆阳立即命令队伍就地散开,并指挥二、三区队向梅园丘方向突围,一区队在陆阳的带领下阻击日寇,多次顶住敌人疯狂进攻。突然,陆阳不幸右臂中弹。他顾不上包扎,凭借沟边芦苇和坟堆作掩护,一面组织战士南移撤退,一面向冲锋的鬼子还击。
正当陆阳穿越米阔的横沟时,右腿中弹,他拉住河岸边的树桩正欲上岸,鬼子的枪弹又击中了他的后脊梁。正在右边的副大队长陈三拜见此情景,即俯身伸手相救,但头部被敌弹击中壮烈牺牲。左边的奚兴章不顾重病在身,用双手把陆阳拖上了岸。当鬼子喊叫着向奚兴章和陆阳围拢时,奚兴章往旁边一闪,一把攥住鬼子的枪管顺势一拉,又猛地跳起将那鬼子踹下河去。冲在前面的几个鬼子见奚兴章腰缠钱兜,肩背挎包,非常显眼,就齐用刺刀刺向奚兴章的胸部和腹部。
奚兴章的胸部和腹部已多处刺伤,鲜血直流,双腿已难以直立,但他还是扑向敌人,抱住敌人的大腿撕咬,痛得鬼子嗷嗷直叫,丧心病狂的鬼子又是一阵猛刺,奚兴章终因伤势过重而倒下了……其他战士依然继续战斗,成功掩护了纵主力的转移。战斗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直到驻在黄家埠的二大队在黄明大队长的带领下,从侧面赶来与三大队一起合力击退日军后,战斗才结束,这里重归寂静。16位来自上海的英雄儿女就这样永远地、静静地长眠在这块异乡的土地上。
午后,天下起了蒙蒙细雨,当地保长陈元生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集资筹款,众多乡亲为每位烈士擦干血迹,用土白布裹尸。当搬动到陆阳、陈三拜、奚兴章烈士的遗体时,乡亲们双膝跪地,泣不成声。人们发现三位烈士的躯体都已支离破碎、血肉模糊,特别是奚兴章浑身是凝结的血块,肠子外流,身上共有17处被刺的伤口,还有多处枪伤。那条被打断了腿的脚上一只鞋已脱了帮,另一只鞋被绑带缠在玉米秆上。满地散落着账册纸、票据。可以想象他临终前与敌人搏斗是何等的惨烈。烈士们的鲜血浸透了大地,染红了草丛、沟渠和河水。到了晚上,按照当地习俗,在梅园丘掩埋了16位烈士的遗体。
七十年来,梅园丘一带的老人,每逢清明时节,常烧些纸钱祭祀英灵。特别自1986年在梅园丘建起了英烈纪念碑以来,每年有成百上千的横塘、兰海、临海一带的中小学生来纪念碑前献花祭扫、进行人党宣誓。
(潘嘉森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