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为部下他把最后一发子弹留给自己

        袁国平(1906-1941),湖南邵东人。1924年入团,1925年入党。参加了北伐战争、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斗,参加了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和政治工作领导者。时任新四军政治部主任。

        袁振威是袁国平的儿子。

 

        1941年1月7日,蒋介石一手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安徽泾县纠集8万重兵把新四军9000余人团团围住。双方激战了七天七夜,数千将士血染疆场。1月15日晨,我的父亲、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也在这场战斗中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父亲从他参加革命的那天起,就抱定“牺牲一切,奋斗到底”的决心,至今我还保存着那张当年他寄给我母亲的照片,照片的背面写着:“愿拼热血头颅,战死沙场。”这也是父亲最后的写照。

        我永远不会忘记,卫士连李甫叔叔告诉我皖南事变中父亲突围时的那一幕。战斗打响后,当父亲被卫士连副连长李甫及战士们发现时,已经身负重伤。父亲躺在树丛中,浑身血肉模糊,无法行走。他睁开眼睛吃力地对李甫叔叔说:“这些战士都是革命的种子,赶快突围,把他们带出去!”“你们走你们的,不要管我了!”可战士们用树枝就地扎了个担架,抬着父亲就走,没有执行父亲的指示。

        约凌晨5点,大家赶到青弋江章家渡。就在渡河时被敌人发现,密集的子弹朝部队射来,抬着父亲的战士一个个倒下,父亲也掉进河中。可顽强的战士前仆后继,又将父亲抬起,不顾生命危险到达河对岸。此时,100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三四十人。父亲在这次渡河中再次受伤,昏迷过去。

        战士们围在四周焦急地呼喊了半天,他才苏醒过来,挣扎着把一本笔记本和七块大洋交给李甫叔叔,断断续续地说:“你们赶快突围……不要管我了……否则,一个都出不去……替我向组织上汇报。”并指着大洋说:“这是……党……费!”在大家泣不成声的时候,谁也没有注意到,父亲悄悄地摸出了他那支勃朗宁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

        这意外的情况把大家震惊了。战士们还清楚地记得,就在几天前,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重兵围剿,父亲对部队作的战斗动员:“皖南的新四军就像池塘里的龙,无用武之地。出去就活了,龙入大海,威震四方,将使敌人丢魂丧胆。现在国民党顽固派对我们进行袭击,给我们造成了困难,我们一定要冲出去,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因为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铁的新四军!如果我们有一百发子弹,要用九十九发射向敌人,最后一发留给自己,决不当俘虏!”父亲常说:“愿为我中华民族之生存、解放和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而英勇战斗,纵然捐躯疆场,死而无憾。”父亲与母亲同为红军战士,他们一起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了革命事业,他们顾不上照顾自己的孩子,为了工作,只能将13岁的大姐,送给别人做童养媳,小姐姐也在2岁时因贫病无医而去世。我出生8个月时,父母亲为了追求他们的革命事业,将我送回了湖南老家,因生活贫困,后来我一度只能牵着双目失明的奶奶讨饭度日。而那时,我并不知道,父亲已身先士卒,浴血奋战,英勇捐躯,践行了“舍身赴敌,战死沙场”的夙愿。

        从皖南事变中突围出来的新四军老战士江渭清叔叔曾对我说:“卫士连的职责就是保证首长的安全,而你父亲为了不连累大家、不当俘虏,对自己开了枪。”“为部下自尽,世上少有!”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作者:袁振威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