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江阴人民骄傲的儿子——朱松寿

        朱松寿(1900-1941),江苏江阴人。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入党。曾任中共江阴县委委员、军事部部长,江阴红军南路司令,中共江苏省委监察委员兼红十四军支队司令,新四军“江抗”五路司令。

        王燕浪(1919-),江苏苏州人。1938年参加革命。曾任职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汉语学院。

 

        1938年夏初,我们吴县和苏州的20多名青年,在地下党同志的带领下,搭乘一叶小舟,沿着黄埭北面的漕河航行。我们突破了一个个敌伪哨卡,到达了江阴长寿镇。我们到这里是因为这里有一支由当地农民组成的游击队。我们就在这支游击队里组建了一个抗日救亡剧团,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这支游击队的司令员是赫赫有名的朱松寿同志。朱松寿年轻时就离开了地主家庭,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斗争中成长为当地农民运动的领袖。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实行白色恐怖,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朱松寿同志也险遭毒手。

        一天晚上,他被当地白军团团围困,在千钧一发之际,他机智勇敢地凭借左右开弓的娴熟枪法,杀出重围转移到上海。在革命处于低潮的日子里,他曾在上海做过码头工人。后来,党派他和江阴县委书记蒋云同志一起赴苏联,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他归国时不幸被国民党逮捕。在狱中他装成目不识丁的大老粗。敌人无奈,看他身高体健,让他当了一名火头军。

        全面抗战爆发后朱松寿同志获释回到江阴家乡,跟地下党联系上以后,重新组织当地农民武装,在澄、锡、苏、虞一带最早开展了抗日游击活动,成为日寇南侵初期京沪铁路线上让敌人捉摸不着的火药桶!

        我们这批跳跳蹦蹦的男女青年一到长寿镇,就受到当地军民的热烈欢迎。朱司令亲自来看望我们,嘘寒问暖,亲切交谈,并下令在长寿镇商行里搭起简陋的舞台,让剧团为当地农民和子弟兵演出。我们演了《放下你的鞭子》《打回老家去》等话剧,朱司令和战士们坐在一起观看。当剧情发展到高潮时,朱司令激动地站起来振臂高呼:“打回老家去!消灭鬼子兵!”全场观众义愤填膺,此呼彼应,热泪盈眶,激起强烈共鸣!

        朱松寿同志身材颀长,1.80米高的个子,脸膛黝黑,穿白衬衫、黄短裤、蓝袜布鞋,戴一顶宽边大草帽,端庄朴素,平易近人。我们望着站立桥头的朱司令,他的高大身影,在蓝天碧波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英姿勃勃,至今深深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是抗战救国的请进来,为升官发财的滚出去!”这副对联,是挂在一位被顽固派暗害牺牲的战士的追悼会上的,它也是这支抗日游击队响亮的口号。在这支队伍里,有无数年轻力壮、原本是普通农民的战士,眼看敌人凶狠残暴地杀害自己的父老乡亲、蹂躏我们美丽的家园,而纷纷投军,请缨抗日,决心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来保卫家乡、保卫国土!这年7月的一个中午,日寇分乘三只汽轮由东向西驶到祝塘。

        只见汽轮上架着机枪,坐满凶横恣睢、身着黄军服、戴着飘着黄布片的风帽的鬼子兵。战士们见此,个个怒火中烧,迅速埋伏在河滩边的土墩上准备狙击。战斗打响了,战士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敌人扫射。霎时间,硝烟弥漫,子弹穿梭,血火交织。经过一个小时的激烈狙击,敌人丢下十几条狗命,夹着尾巴拖着死尸仓皇逃跑了。在战斗中,我们救亡剧团的同志也纷纷抬起担架、背上救护箱,穿行在枪林弹雨中救护伤员。我们一边为伤员包扎,一边高呼口号,激励战士们英勇战斗。此次祝塘一仗,是江阴游击战中的一次巨大胜利,将永远载入自明朝以来就素称“忠义之邦”的江阴的抗倭史册。

        全面抗战初期,这支以朱松寿同志为司令,活跃在沪宁线上澄、锡、苏、虞一带的抗日游击队,不仅要和敌人正面作战,还要与顽固派进行斗争。国民党“忠义救国军”专员大搞收买、拉拢、分化、暗害,企图控制这支抗日武装,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日益激烈地展开。1938年10月初的一个晚上,他们策反、拉拢第二、第三两个大队,突然偷袭朱司令。是夜,朱司令亲率警卫连和第一大队边战边撤,迅速转移,才脱离危险。后来,朱松寿的这支队伍加入了新四军“江抗(江南抗日义勇军)”,继续活跃在沪宁线上,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咽喉。

        1941年,朱松寿为争取一支杂牌游击队共同抗日,孤胆深人去做说服工作,谁知却遭到对方暗算。在朱松寿踏上归程时,突然从背后射来一串罪恶的子弹。朱松寿同志和随行的警卫员就此倒在血泊中,再也没有站起来!他们没有死在日寇的枪口下,却倒在顽固派罪恶的黑手中,真是令亲者痛、仇者快!

        朱松寿同志已离开我们半个世纪了。如果烈士有知,当他看到祖国的今天,该含笑九泉了吧!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作者:王燕浪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