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编“落壳”记
陈山,浙东地下党员。
丁柯(1921-),上海川沙人。1938年参加新四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机关报《战斗报》主编。
浙东的四明山地区一向享有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美誉。但在旧社会,由于反动政府的腐败和蹂躏,这个鱼米之乡成了民不聊生、官逼民反之地。一些人不堪压迫,铤而走险,落草为寇,四明山遂成了他们的藏身之地,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土匪群,当地老百姓称这些土匪为“落壳”。这些“落壳”利用有利的地形占山为王,在各个隐蔽处布有岗哨,一旦有官兵上山围剿,他们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他们作案时集中,分赃后散开,时分时合,集散不定。
平时“落壳”以种田为主,以解决口粮。他们外表和平常人一样,一般人根本认不出他们就是土匪。他们没有统一服装,有的还带有家属。他们身背祖宗牌位,四处为家,常找一块风水宝地,设个小土地庙供奉祭拜祖先,以尽孝道。
“落壳”有时也做些“绑肉票”的勾当,主要绑那些地主、财主和有钱人。绑了票再通知其家里人用钱财来赎票,如果不给钱财或粮食,有的“落壳”就将“肉票”杀掉,并残忍地将头割下挂在路口示众。因此,当地老百姓对“落壳”又惊又怕,官兵和国民党政府也奈何不了他们。
1941年底,浙东地下党员陈山接受了招降土匪、开辟四明山游击区的重任。他不顾个人安危,凭着对党的赤胆忠心,主动深入土匪区,积极开展抗日爱国宣传教育工作。
当时,活动在嵊县、新昌、奉化等地的一个“落壳”头领叫王鼎山,为人豪爽、讲义气,深得当地众多“落壳”队伍的信任。王部还有一个副手叫单孝升,长得俊俏白净,人称“小白脸”。陈山就把工作重点主要放在王鼎山身上。
陈山在与当地百姓和“落壳”的交谈中,了解到这里的“落壳”大多数是被“逼上梁山”的劳苦大众。例如有的人被地主侵吞了土地,难以养家糊口;有的人家里贫穷,讨不起老婆;有的人亲属被日、伪、顽军杀害,怀有深仇大恨;还有的人在战争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等等。陈山就推心置腹地向“落壳”宣传抗日形势和共产党的政策,利用他们对日伪军的仇恨进行爱国救民教育。他又结合“落壳”们的切身利益动情地说:“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新四军高举抗日大旗是得民心的,只有加入新四军跟共产党走,才有个人的出路和前途。”一时间,陈山成了“落壳”们信赖的朋友。
1944年下半年,嵊县、新昌、奉化等地已成了新四军、“落壳”与日、伪、顽军互相争夺的地带,敌军常常来围剿“落壳”王鼎山一伙。王部缺枪少弹药,他担忧自己的部队可能会被日、伪、顽军灭掉,于是他主动联系上时任上虞县办事处主任的陈山。陈山马上将此事向浙东区党委作了汇报。区党委认为收编王鼎山一伙的时机已成熟,指示陈山与他们谈判。
陈山与王鼎山等人进行了多次交谈,宣传了新四军和浙东区党委的三条政策:“第一,枪支弹药暂时无法提供,因为新四军自己也不够用;第二,'落壳”要参加新四军队伍,不要参加国民党和日伪部队;第三,不要再去“绑肉票'了。要求参加新四军的,可以来去自由,但要遵守新四军的纪律。”他的这番话,最终得到了王鼎山等人的认可。
1945年元旦,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在四明山梁弄召开了盛大的欢迎大会。从嵊县、新昌、奉化等地赶来的“落壳”们扶老携幼共计一千余人,其中真正能拿枪打仗的只有三百七十多人。大会当即宣布将王鼎山、单孝升等三百七十多名“落壳”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嵊新奉大队,王鼎山任大队长,陈山和单孝升为副大队长,并妥善安排了“落壳”家属的生活问题,彻底解决了四明山自清朝以来一百多年匪患不绝的问题。
后来王鼎山担任了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第三旅九团副团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旧社会让人变为匪,共产党使匪变成革命战士”已成为四明山家喻户晓的美谈。
(徐壮志 整理)
丁柯
责任编辑:幽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