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同学·战友

    金学侠(1931-),1943年参加新四军五师。曾在实验中学、建国公学、豫南中学学习。1946年奉命离开五师,随父转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在边区时间不长,由于当时年龄小(13-16岁),主要活动是在学校里,就从印象较深的事情说起吧!

    我第一次离开家庭,到陂安南游击区实验中学过集体生活。开始时确有很多不习惯,难免显得不太合群。当时,有的同学对我议论纷纷:“城里来的小孩,什么农活都不会干,真差劲!”“多么娇气的小少爷啊!”自己听了很感委屈。在入学前,我曾做过一些“多吃苦”、“多受气”的思想准备,但未想到会有这么多的难题出现。思想上虽有瞬间动摇,但立即稳定下来。心想,既然下决心入校,就要坚持到底!有困难正好能考验自己的意志。

    班级老师了解到这个情况,便分别找我和有关同学谈话,和我们讲了“五个手指和一个手指的关系”。他说:“五个手指长短不一,功能各异,相互扶助才能共同进步。”他以五个手指的长短,表达新、老同学各有所长;在革命队伍里,需要相互学习,才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他说:“任何一个手指功能再好,也不能超过五个手指的协作功能。”他用五个手指表示集体,用一个手指表示个人,形象、生动地说明了集体和个人的大、小作用。

    为了更好说明个人和集体的力量对比,他又用一根拇指粗的树枝条和七根同样粗的树枝条的坚韧性作对比。折断一根树枝条很轻松,但折断七根树枝条就要费好大劲才能完成。这个比喻形象地诠释了集体力量大于个人力量的道理。因此,他衷心期盼每个同学都能虚心向周围同学学习,相互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共同进步。他建议同学在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中,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推动共同前进的幅度。经过老师的思想启迪,在老同学的帮、带和手把手的指导下,我对一些简单的农活开始有所了解,逐步可以独立操作,如下地种菜、上山砍柴等等。

    情感上也从自我孤独中解脱出来,逐渐融入到集体生活里。当时在班级内,我的文化水平处于中上(特别在数、理方面),为此,我就成为班级的编外文化小辅导员,为共同提高班级文化水平尽了一份力。同学们也很关心、帮助我,同学间的情谊在相互帮助中逐渐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学校内各个学员的家庭背景各异,但为了抗击日寇,大家都来到学校,这充分说明我们之间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认识,老师又讲了一个“五个手指和拳头”的例子。他说:“五个手指分别代表工、农、兵、学、商,捏紧五指就形成了拳头。分兵出击不如重拳歼敌更有力。”他用五个手指代表学员的不同家庭情况,用捏紧拳头表明“紧密团结,齐心对敌”。重拳歼敌意味着对共同敌人要集中力量、消灭敌人。这个比喻把同学们的思想注意力引导到团结一致、共同对敌的政治高度。这样一来,我们不仅是同学,还是共同抗日的战友。同学情加上战友情,关系更亲密深厚。

    几年的边区生活,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虚心学习、取长补短”。三人行,必有我师。应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增长见识面。二是“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坦诚相告,你帮我赶;相互扶持,奋力向前。三是“紧密团结、共同抗敌”。在抗日战争期间,应争取最大范围扩大全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各方面的抗日力量、孤立极少数顽固派。在打击日、伪时,应集中主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在组织上的启蒙、同学们的帮助、游击区生活的锤炼下,我对中国共产党从一无所知到有所了解,并逐步形成斩不断的浓厚感情。这段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可以说影响了我的一生。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作者:

金学侠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