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铁军> 人物

吃筝的经历

       孙家琮(1929-),江苏扬州人。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参加新四军。原苏浙军区三纵队文工团团员。

 

       笋是人们视作“山珍”的好东西。用它来烧肉、做汤、炒菜,可以做出美味的佳肴。不过,若是天天把它当饭吃,会是什么滋味?恐怕没有体验的人是无法想象的。

       1945年春,我们新四军部队在天目山地区结束了第一次反顽战斗,打了大胜仗,但却面临着断粮的危险。因为我们是在新区作战,这里没有我们的粮站,加上这山区本来就缺粮,用钱也买不来大米,因此部队的给养只得依靠苏南老根据地的人民肩挑背扛,将大米运进山来。可一个壮实的汉子最多只能挑百把斤米,而从苏南到苏浙皖边境的交通线上,有敌人的据点和封锁线,需绕道而行。民工们每天走上百里路,运一次就得走上十来天。这样,一个民工挑的大米运到部队时只剩下一半了,因为另一半作为口粮被民工们在路上吃掉了。这怎么能满足部队作战的需要呢?

       饭不够,菜来凑。山上竹林茂密,开春以后,出土的竹笋真是见风长,满山都是,于是炊事班天天挖竹笋做菜。有一天,团长领着我们几个文工团员执行任务,半路上在一户山民家休息吃饭。可是我们的米袋早空了,拿什么做饭呢?还是竹笋!大家围着用竹子做成的方桌,坐在竹椅竹凳上,吃了一顿用毛竹当柴火煮熟的竹笋。饭后,我们顿时觉得舌头变大,脑袋发胀,肚子又胀又热,连眼睛都红了。事后,我们向部队医务员请教,他神色严厉地说:“米吃多了都会中毒,何况吃了那么多竹笋,能太平吗?”听了这话,我们大家都哭笑不得。

       在革命战争年代,生活是极端艰苦的。但为了心中的理想,我们的精神又是振奋的。这段吃笋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既苦涩又甘甜的回忆。

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尽快与上海热线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相关处理。联系方式:shzixun@online.sh.cn

本文来源: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 作者:

孙家琮

责任编辑:幽幽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沪网文[2017]6486-491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