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是1985年杨尚昆同志的题字“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背面镌刻着在太行山战斗过的57位新闻界烈士的名字,第一个名字便是何云。1942年5月,日军集结重兵,对太行山辽县麻田一带进行“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企图摧毁八路军总部和《新华日报》华北分社。
记得最后一次,在训练部驻地东故县村,左权将军专门讲了平原游击战争的特点、战略、战术。1942年,就在我军与敌人剧烈搏斗之际,突然传来噩耗:“左权将军在反扫荡战争中壮烈牺牲。
今年是我们的父亲龙跃百年诞辰,中共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温州中共党史学会和温州新四军历史研究会举办纪念活动,邀请我们子女参加,共同缅怀他光辉的一生,追忆他对浙南人民解放事业作出的贡献,我们为此深感荣幸。
唐亮是我的老首长。唐亮主任长期做我军的政治思想工作,对军队的政治思想工作建设,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军队的贯彻执行,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一个党的高级干部,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政治上高标准,生活上低标准,不图名,不图利,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堪称我党、我军和全国人民的楷模。
新江抗主力2支队(后编为新四军6师18旅52团,曾被誉为老虎团)的政治工作领导人张鏖同志,于今年10月16日在上海病逝,享年97岁。1943年,我和张鏖二人先后由苏南调新四军军部工作,他任军部特务团政治处主任,我任军参谋处二科副科长。
杨犟汉本名杨荣坤,家住武进县南杨桥西街北岸,主要靠打鱼为生,因性格倔强,疾恶如仇,故人称犟汉。再说,则田考虑到保命要紧,不得不下令陆路上的鬼子停止前进,前去营救落水的同伙,致使这次“扫荡”以流产告终。
我在读小学的时候,不止一次听父亲范金生讲起叔叔范林生在家乡江苏宜兴参加新四军后来壮烈牺牲的故事。1985年,我从团市委调市府协作办工作,在一次接待常州市金坛县县长周尚达时,顺便说起我要去寻找范林生叔叔墓地的事。
党在心中,无私无畏,这是1931年入党的老革命孙礼阶同志的真实写照。回到家乡的孙礼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他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群众中扩大党的影响。
今年是我父亲程业棠将军100周年诞辰,父亲在1986年9月份去世,他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6个年头了。到延安以后,父亲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春,被派到皖南新四军军部,担任教导总队一大队副大队长兼政委。
今年8月10日,是无产阶级军事家、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诞辰120周年。1943年11月25日,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离开军部,赴延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张云逸代理陈毅的职务,主持新四军的军事工作。
父亲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虽然贫困,还是省吃俭用送父亲到本村宗祠学堂读书。1949年12月,就在百色起义20年之后,父亲以广西最高领导人的身份,重返战友们曾并肩战斗、流血牺牲的地方。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我与江阴供电局工会、华东电业界著名摄影师金晓锋相约伴行,到靖江太和镇四墩子,访问渡江船工小分队副队长、突击水手一等功获得者杨锡章。大会上他宣布建立船工大队、中队和小分队,还宣布了正、副队长,每八条船为一个小分队,每个小分队有一个解放军战士带领集训、演习。
我亲爱的爸爸马龙:在您百年诞辰之日,蕴藏在我内心多年的话不知从何说起,您那慈爱可亲的面容、严肃刚毅的作风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仿佛您没有离开过我们。亲爱的爸爸,您出身于贫苦家庭,1927年加入农民协会,1929年参加红军游击队,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苏区反围剿、万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身经百战,戎马一生。
贺敏学同志是被毛泽东主席称为“井冈第一人”的红军优秀指挥员,他为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湘赣割据建立了莫大的功勋。国共二次合作共同抗日,贺敏学任新四军赣南办事处主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参谋长、联抗参谋长、1师主力团团长等职,随陈毅、粟裕转战大江南北。
华椿、华樟烈士是先后加入新四军的一对亲兄弟,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大江南北。这一年的春天,新四军江北游击大队在大队长谢中光的率领下,在江都县三官殿与日本鬼子打了一仗。
我的老家在孝丰山河镇(现为浙江安吉县天荒坪镇)一个叫吴家道的村落,那里群山环抱,修竹茂林,山溪湍流,水清见底。从镇上张贴的公告上得知:新四军司令员是粟裕,政委是江渭清。驻扎在我家乡时,粟司令员经常偕同战士参加种菜。
“甜叔”姓贾,大名贾田粟。听村长说“行”,贾田粟可开心了,回到家里让妻子池华清点一下卖剩的草鞋。自打罗司令员通过谐音巧妙地将“田粟”改成“甜叔”后,村里人不论男女老少,见了贾田粟便都亲切地尊他一声:“甜叔。
1921年,朱士柏出生于姜堰市朱宣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39年参加革命,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姜南区游击队长、独立营营长。六十亩伏击 1940年9月20日,朱士柏获悉,姜堰伪军于21日向蒋垛伪军运送洋面(面粉)、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伪军有一个营护送,途经许朱乡西北六十亩。
在军旅中活跃着老中青三代诗人,他们手捧着自己创作的诗册,站成一个方阵,接受首长和战友们的检阅。张云晓1921年1月出生在四川通江县朱元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2年4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当时他只有11岁,被称为“红小鬼”,不久踏上了两万五千里长征之路。
许可证编号:31220180001 沪ICP备09025212号 营业执照信息
©1996- 上海热线信息网络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602000009号 服务举报电话:021-62713002